周爱民教授在中国美术馆主讲"血与火的艺术——延安木刻艺术赏析"
来源: 时间:2015年09月01日
中国美术馆8月31日讯 2015年8月29日下午,结合正在展出的“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特别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周爱民教授,举办题为“血与火的艺术——延安木刻艺术赏析”专题讲座,吸引了大批热爱艺术的观众朋友齐聚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
周爱民,1970年出生于湖北监利。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担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秘书长。曾出版有《延安木刻艺术研究》、《庞薰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师个案研究丛书•周爱民》。
主持人介绍主讲人

主讲人周爱民教授演讲
讲座伊始,周爱民教授结合此次展出的《怒吼吧!中国》与《到前线去》两幅抗战时期的木刻作品,以“呐喊”为主题,引出了延安木刻艺术重要的推动者和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在艺术领域(特别是版画、木刻艺术方面),他一方面积极推介外国木刻艺术,推崇苏联版画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图景和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扶持国内的新兴木刻运动,举办木刻讲习会,支持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后来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延安地区诞生了抗战时期革命文艺的堡垒——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周爱民教授演讲
接下来,周爱民教授深入探讨了抗战与延安木刻艺术。以延安鲁艺为根据地,大批的木刻青年接受了现代的版画、木刻艺术技艺,在短暂的学习之后,就投入到前线战斗的水深火热和后方广阔的农村田野中去,成长为人民的艺术战士。以胡一川、彦函、古元为代表的木刻青年们,从刻画所谓“想象的现实”,到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审美习惯融入新兴木刻艺术,完成了延安木刻艺术风格的转变,使之呈现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最后,周爱民教授就延安木刻艺术进行了重新解读。从新兴木刻运动的呼号、呐喊和抗争,到延安时期木刻作品表现的战斗、变革与建设,年轻的木刻艺术家践行了鲁迅的艺术思想。抗战的血与火铸就了延安木刻刚毅坚卓的艺术品格,延安美术青年不仅用木刻创作表现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同时也在木刻艺术上实现了富于创新和“革命”价值的转变。

热心听众与周爱民教授交流

主讲人与工作人员及部分听众合影
周爱民教授精深入微的研究和深入浅出的讲演博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听众们表示,周爱民教授将延安木刻艺术以逻辑鲜明、内容生动的形象展现给大家,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木刻青年们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延安这片热血大地上的情形,让大家对延安木刻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