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郎先生和郎老的作品和他的艺术历程。刚才开玩笑,我说“吃了郎老一辈子”。然而足见郎老的艺术的成就。我们想一想,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几百年后还能成为了文化的热点。汤显祖的一部《牡丹亭》,反复传唱搬演也是几百年,现在也成为文化热点。郎先生仙逝近20年,他的遗作最晚都是二、三是年前创作的,如今后人能坐下来研究、细细品味,也足以说明郎先生摄影艺术,在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摄影艺术史上的地位。
要评价郎先生的作品和艺术风格,我觉得要把它放到一个摄影时代中研究、结论。刚才有的学者提到“影像时代”的话题,如果从图像学的角度划分,人类的创造大概经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人工影像,说白了就是绘画,一种写实的绘画,众所周知这个起源很早,并且一直在延续发展。到了1839年8月,法国政府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开始进入了第二影像时代,我把它叫机械影像时代,就是利用照相机,利用光化学技术完成造像。第三个时代应该指当前,数字影像。数字影像时代是什么时候进入的呢?我想它的开端应该是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什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谁?给了高锟和博伊尔及史密斯。高锟发明了光导纤维,博伊尔和史密斯俩人发明了CCD感光技术,光导纤维和CCD这两项发明结合起来,使影像能够迅速作远距离传达,能够不用感光胶片,打破了传统的操作模式,完成了一次影像革命。
郎先生的生活和创作处于在第个二时代,即机械摄影时代。郎先生在机械影像时代的地位是什么?我觉得首先的评价是,他应该是中国“画意摄影”最具代表性的摄影艺术家。为什么这么说?刚才张晴给我一个命题,让我说说中国的20世纪20年代的摄影,学圣兄刚才也做了一些回顾。中国的艺术摄影开端应该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当时西方文化以强势进入到中国。早期留欧的、留日的学者回国,这时候一些人开始了对西洋美术和东洋美术艺术方法上的实践。当时北京大学成立的“画法研究会”就是一个案例。于是接下来,北京有一个叫“光社”业余摄影组织成立,时间应该是在1923年初。郎静山是上海“中华摄影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光社的成立导致了上海“华社”的成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北京光社发起人之一陈万里,1926年离开了北京,他后来又是华社的发起人。我们刚才看到学圣演示的那些非常珍贵的资料,那是发表在“光社年鉴”上20世纪20年代摄影家的作品,不难看出,他们完全参照西洋画的构图和意境来进行拍照和创作。当时中国摄影家的创作风格,用刘半农的话来说,不外乎“清派”和“糊派”。清派就是照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说的具有纪实性的作品,好比绘画上说带有匠意的作品。当然我说得很简单,并不是很严谨定义。糊派指写意的摄影作品,当时是受英国和法国美术的影响,也是受欧洲19世纪后50年代“画意主义”摄影的影响。
刚才我们看到了学圣演示的光社摄影家的作品,有刘半农、陈万里的作品,还有一位摄影家作品,刚才演示了,作者叫郭学群,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光社成员。其父为清代进士、书法家郭则沄。宅子是在美术馆后面半亩园。光社作品的总体风格还是受西方绘画影响的。
我们看到做这次《静山远韵》主题宣传画,是郎静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幅《春树奇峰》,1934年的创作,是郎先生进入国际影坛的一个标志,有了这幅画才有中国的摄影艺术走向世界,才有“郎氏风格”诞生。反过来,由于“集锦摄影”的国际上的一炮走红,影响到北京乃至中国当时20、30年代的摄影家。 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我们以刘半农作品来说,刘半农我们怎么给他定位呢?五四运动的旗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留法的学者、语言学家、诗人,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定位。被后人们忽视的是,刘半农还是一位摄影家,一位摄影艺术的实践者和活动家。20世纪20年代到他1934年逝世前,他在中国业余摄影家中、或者说沙龙摄影圈中有很大影响。刘半农先生留下的摄影原作大多数保存在他的老家江阴市博物馆,当地还有刘氏三兄弟故居纪念馆。江阴那里保存的作品多数是1930年代初拍摄完成的,和刚才学圣演示的光社年鉴上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一、二两集光社年鉴是根据1927年、1928年的两次展览,在1928年和1929年出版的。早期以北京为主的北方摄影家的作品,包括刘半农、陈万里、吴郁周、汪孟舒等人,还是遵循着西方绘画主义的那种创作风格。我们看江阴这批片子,是1930年代初拍摄的,“华社”成立以后的,已经能见到以郎静山作品为风格主导影子。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中国摄影家群体中有一些有文化造诣的或者学者型的摄影家,完全认同了“郎氏风格”,他们觉得只有这种具有中国气派风格才能走向世界。从形态学上看,构图上面用中国画、用古典的、用唯美的表现手段,比如从形式用上题款、盖章、装裱,立轴、手卷等等中国画元素,能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能得到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的认可,中国画意的摄影创作模式应运而生。可以说,郎静山是机械影像时代中国画意摄影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开山鼻祖。
我再说另外一个问题,刚才一位先生演示了姚璐的作品,一幅类似中国画青绿山水的那种风格观念摄影作品。我们首先给它定位是观念摄影,这个没错。姚璐是我在美院的教过的学生,前几天给我打电话,他现在读博士,他把郎静山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我在思考,在公众面前,他是一位极具前卫意识艺术家,他要回顾郎静山几十年前创作,其实一点不奇怪。摄影其实开始就是两种创作道路,一种应该说是很理性的,就是我们从摄影技术本质出发,一种是从摄影艺术的本质出发,刚才陈学圣和梁馆长都说到“随意”这个问题。这种艺术本质除了受到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观念”问题,画意摄影本身也是“观念的摄影”,是“想”出来的东西。我曾给英国一本杂志写过一篇关于郎静山作品的文章,题目叫“神奇照片的创造者”,意思是说郎静山用照相机在创造神奇,他把照相机只当一个工具,他实际在用脑子在想,这些创作理念实际就是现在观念艺术的核心理念,只不过是影像数字化了。我们能说郎先生的作品对现代艺术没有启迪吗?再说郎先生的东西我们再回头看,他在晚年的作品已经有了极大变化,1970年代有过“变法”,融汇了大量现代美术的因素。
总之,我们评价郎静山摄影艺术成就时一定要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语境去研究,也要用现代的眼光回过头来看他的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讨论历史的两种方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