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发现西部

  西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出古老灿烂的文化,也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资源富饶,民族众多,近代以来因为其地理上的遥远偏僻交通不便,使西部地区一直未有受到足够重视。20世纪4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政治文化中心内迁,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被迫迁往大后方,辗转跋涉于桂、黔、滇、川、甘、青等西部地区。他们满腔热血,不畏艰险,千里迢迢于西南、西北写生作画,考察游历,重新认识了中国西部,由此展开20世纪中国美术的西部之旅。

  1940年代由政府组织的对西部的考察,包括实业、史地、科学、文物艺术等各领域。影响较大的如:1942年政府经济部组织的西北工业考察团;1943年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组织的以罗家伦为团长的西北建设考察团等,诸如铁路、公路、水利、农业、畜牧、垦殖、工业、矿业、卫生、教育、民族等各部门的专家纷纷出动,走进西北五省。于此前后,针对艺术历史文物的西南西北考察研究也相应展开。如1940年教育部组织的以王子云为团长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1941、1942年间,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组织的“川康古迹考察团”;1945年顾颉刚、马衡等组织的“大足石刻考察团”;特别是1944年成立以常书鸿为主任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将敦煌收归国有,推动了对敦煌艺术等西部传统艺术文化的整理保护研究工作。除有组织的考察之外,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云集于西部的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也纷纷走出画室,深入到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一边考察研究,一边沿途写生。由此开启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美术新的篇章。

  张大千来了,孙宗慰来了,司徒乔来了,常书鸿来了,董希文来了,韩乐然来了,潘洁滋来了,叶浅予来了…更多的人踏上了西行之路。这是一条面壁投荒之路,是一条艰难而又充满奇遇的探索发现之路,也是一条中国艺术家成长之路…

  在这个西行的队伍中,无论是从海外归来还是本土成长的画家,通过写生或临摹,都从中国传统艺术中认识到具有东方和本土特征的造型体系,特别是从艺术上“发现”了敦煌,也从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中获得了崭新的体验,在作品中注入了活泼清新的气息,给绘画史留下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的生活画卷。艺术家从画室走向广阔的天地,以文化的自觉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本土风格的艺术道路。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