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自序

  一直以来,在艺术和艺术教育上“走中国之路”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从大学时代受教育于董希文先生开始,可以说是播下了萌芽的种子,机场壁画风波后去美国14年,更深入的了解了西方艺术及80年代后期,他们关于雕刻及绘画死亡的论断,愈发使我坚信我要走的方向,那时,我写下了《西北之行感怀》。回国后,每年我带着学生去各地石窟博物馆考察,我发现,中国古代的造型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青铜器、石雕、壁画、书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高度,她的审美观、造型观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自成系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造型艺术的绝佳教材,我异常兴奋,提出了复制中国古代雕刻、青铜器、壁画、书法,进入基础教育,从而逐步建构起“中国自己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必须回到以自己本土文化为根基的审美上来,一百年来的基础教育中,画西方石膏像的局面必须改变,否则,中国再也出不了像齐白石这样的画家了,因为学生的“第一口奶”很重要。如果我们培养的学子根本读不懂云冈、麦积山的石刻、读不懂敦煌的壁画,传承都不到,何谈发展?哪来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认知才能认同。2010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给我们的课题做了重要批示,并给予专项经费,使我们的教材复制工作得以开展,但教学改革工作至今仍然举步维艰。

  多年来对中国传统造型的关注,也影响到我的创作,从各门类造型艺术中可以吸取的东西真是无穷无尽,这使我从中得到很多乐趣!我早年是学油画专业的,但是,水墨却是我一直最钟爱的材料,它敏锐,可以更直接、更透彻的表达我的心声。中国画前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精辟的理论,比如石涛的“一画论”中所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几乎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不喜欢画稿子,不喜欢被制约而断送了自由驰骋的机遇。

  此次展览的画,基本上是我的理念在不同时期绘画上的反映,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