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化和思想史的进程是同步的。卓有成就者,莫不是在汲取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回归到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观照中来。出走,是历史语境;而回归,则是文化自觉。真正能够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自由穿行者,实现相生相应,尤为难能可贵。今天,中国美术馆为袁运生先生举办展览,旨在研究其如何在国际艺术语境下,回归本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造型精神,独造新境而取得卓著成就。袁运生先生的艺术和求索,具有特殊而普遍的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文革”遗风尚存的情境下,袁运生先生便以云南西双版纳的线描人物画和北京首都机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大型壁画引起美术界和思想界的关注。之后,于1982年赴美至1996年间创作了大量纸本水墨综合材料作品,归国后承担“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的研究工作。 【详细】

袁运生自序

袁运生自序

一直以来,在艺术和艺术教育上“走中国之路”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从大学时代受教育于董希文先生开始,可以说是播下了萌芽的种子,机场壁画风波后去美国14年,更深入的了解了西方艺术及80年代后期,他们关于雕刻及绘画死亡的论断,愈发使我坚信我要走的方向,那时,我写下了《西北之行感怀》。回国后,每年我带着学生去各地石窟博物馆考察,我发现,中国古代的造型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青铜器、石雕、壁画、书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高度,她的审美观、造型观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自成系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学习造型艺术的绝佳教材,我异常兴奋,提出了复制中国古代雕刻、青铜器、壁画、书法,进入基础教育,从而逐步建构起“中国自己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必须回到以自己本土文化为根基的审美上来,一百年来的基础教育中,画西方石膏像的局面必须改变,否则,中国再也出不了像齐白石这样的画家了,因为学生的“第一口奶”很重要。如果我们培养的学子根本读不懂云冈、麦积山的石刻、读不懂敦煌的壁画,传承都不到,何谈发展?哪来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有认知才能认同。 【详细】

永恒的微笑——袁运生艺术研究札记

真正想为中国艺术做些事情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袁运生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八十回顾展。对绘画在当代的价值和命运心存疑虑的人,也不妨好好欣赏袁运生先生的作品(此展共展出作品170多幅,其中大型作品110多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与历史境遇相回应,袁运生的艺术总是鲜明地表现了他对于生存世界的急剧变化的思考与态度,从而将艺术与人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袁运生身上,鲜明地体现了“画如其人”这一平凡格言。袁运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良心。在这个营营苟且、追名逐利的时代,他是少数坚持理想、不入时流的艺术求道者的突出代表,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少有的具有大师气质的人物。和那些世故圆滑、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庸碌之辈相比,袁运生这样的“性情中人、稀有动物”(陈丹青语)弥足珍贵。曾经,媒体和公众对于袁运生的热情,不外乎他颇具传奇性的一生——大学才子、青年右派、东北下放、云南白描、机场壁画、80年代远游美国、14年后归来不失赤子之心等等。但是鲜有人能理解他对中国文化、传统艺术、民族精神的执著与痴迷,他在创作中殚精竭虑地打通中西艺术的不懈努力。 【详细】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开幕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协办的“走向文明的自觉——袁运生艺术展”于2017年4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根据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水墨意蕴、道象、融贯中西、记忆,回顾性地展出袁运生先生自1960年代至今创作的水墨、油画、铜版画等141件,以及素描、速写等习作20多件。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公开展出。在本次展览中,袁运生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三个枪手》《嫁新娘》《海边太极》《驱鬼图》,著名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原稿,以及高3.4米、长达27米的铅笔大稿等,涵盖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16件。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