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印与刘彦湖

  在我们今天的观念里,“诗书画印”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这“四绝”还被理所当然地和文人关联起来,成为他们的身份象征乃至文化特权,这中间的成见不可谓不深。单说这个“印”,从历史记载来看,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用印之风已经颇为流行。自先秦至秦汉,再历晋唐、两宋,以金属材料为主的官私玺印得到长足发展,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是历代的无名工匠。元代以后,文人篆刻流派逐渐兴起并掌握治印话语权,遂开启了持续六百年之久的以石拟金的治印传统。自此工匠匿迹,技艺不彰,古印一脉至今未昌。

  刘彦湖的陶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突围。从学术背景来看,刘彦湖并非一路科班的篆刻系统出身。他初学物理学,后攻中国古文字,而最终以研究埃及法老文明史获博士学位。复杂的学术背景和特有的理性思维,使他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于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不俗的成绩。六载之中,刘彦湖以陶为材质制治印上百件。陶,作为青铜等器物铸造的模范与传统金属玺印具有相生相连的属性,而其烧制后的坚实质地又与文人篆刻的石印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彦湖在深刻研究古代印学发展的基础上,将传统铸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转化为印信呈现的最终结果,在尺寸、形式、技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是当今治印者为古老印章寻求当代新生做出的可贵努力。此次展览除了数十件陶印的展示外,还借用全新的空间、媒介的展示方式,将印章、戳记、封泥的循环呈现给观众,传递出了一个真诚制印者的朴素精神。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