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江:大美安敞庐

  印人通常是在方寸之地耕耘,所谓方寸之地也。拓而为大始终是个难题。巨印难于气势雄强、真力弥满。体势欲茂密则恐伤笔势之雄健;体势欲简约又可能与笔势节奏相害。近观刘彦湖积六年之功所作黑陶巨印,气象如同巨幛榜书,简约饱满的布局与劲健圆润的刀法,摄人心魄,独具壮美。

  解读他的巨印,不难看出其中秦汉凿印冲刀法与玉印琢刀法以及《汉袁安、袁敞碑》与北朝石刻《四山摩崖》的影响。

  刘彦湖早期篆刻作品以秦汉凿印之冲刀法为主,用单刀正锋,结合玉印悬针一路琢刀法,求其滋润有力。所作笔势酣畅挺拔,布局简练,朱白疏密节奏变化明快自然,貌似随机,却独具匠心,不露雕琢痕迹。单刀与凝练是有矛盾的,正如痛快与沉著难于兼容。大凡沉著而乏痛快,痛快而少沉著。欲使沉著与痛快出于一笔,要运单刀爽利之势,避免侧锋之单薄破碎。玉印之琢刀法圆润流畅则难于猛利雄强,反复雕琢往往流于匠气。刘彦湖的化解之道在于以冲刀结合琢玉法,爽利凝练,无论再三复刀,最终宛如一刀而成。

  在这一刀上,他是反复锤炼的。增之一分有余,少之一分不足。我们在他的印面中看不到一丝急燥,肯定坚韧,如锥画沙,合凿印与琢印为一笔,深剜浅出,使重若轻。一点一画,耐人寻味。

  篆书为篆刻之本,印人与书家,在刘彦湖身上是合一的,所谓书中印出,印从书出。刘彦湖的篆书主攻汉篆,其斋号“安敞庐”即是从《汉袁安、袁敞碑》中化出,沉醉其中二、三十年,再进一步整合汉碑额、砖文、镜铭以及魏碑墓志盖一路篆书,使笔如刀,结合篆刻冲刀与琢刀之意趣,瘦硬滋润,结字简练,布局空灵;用于印文,多用大疏大密的布局,极尽繁简与挪移之能事。将字与行列、边界之间连断、穿插,或出或入,或实或虚,形成丰富的空间节奏变化。

  刘彦湖的巨印气势之大,无疑来自于大字榜书的体验。他长期对北朝石刻《四山摩崖》尤其是对《铁山石颂》的取法,形成了壮美的体势;化为印面组织关系,一方面常用舒展的主笔长线撑足全局,一方面多以大疏大密、集中的留白归纳空间对比关系。使复杂与零乱的偏旁构件整合简化,呈现出古雅简远之趣。

  长期以来,刘彦湖在古文字学、古典典籍、古代文学、书法篆刻史论方面,长期钻研,一直坚持独立自我的审美追求,不断地与古代经典对话,刻意与时风拉开距离。以书入印,以印入书,书印同体,相互参悟,逐渐洗尽铅华,呈现出大美的意象,作为当代印坛的代表人物,在巨印的创作上,前无古人,堪称典范。

  二O一五年五月汪永江于杭州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