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一位在书法和篆刻上斐然有成的名家,刘彦湖一向不满足于延续性的经验劳作,而是不断地朝向更高的学术目标勤奋用力,努力拔开中国印学的历史迷丛,超越已有的学术定论和风格样式。他既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文字的源起形态进行考索,也从考古发现的印章实物去探寻篆刻的本体价值,他的理论思考和书法篆刻实践合力並进,体现了学者型艺术家的治艺精神,尤其体现了破解篆刻创作现实困境的胆识。刘彦湖的书法在文字形象的塑造上显示出非凡的才能,笔划如同建筑的构件,经营如同建筑的设计,遒劲的线条如同建筑的骨架,自成一家刚硬健朗的风格,堪称"建筑书法"。同样,他的篆刻亦如"大匠之造屋",于方寸之间精心推敲空间布局,巧运朱白奇构,在篆法上更是别具一格,充满神思,顿出古雅新意。每个印面如同一方精神栖居的场域,成为学养与性情的寄托…… ——范迪安 【详细】

陶印与刘彦湖

在我们今天的观念里,“诗书画印”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这“四绝”还被理所当然地和文人关联起来,成为他们的身份象征乃至文化特权,这中间的成见不可谓不深。单说这个“印”,从历史记载来看,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用印之风已经颇为流行。自先秦至秦汉,再历晋唐、两宋,以金属材料为主的官私玺印得到长足发展,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是历代的无名工匠。元代以后,文人篆刻流派逐渐兴起并掌握治印话语权,遂开启了持续六百年之久的以石拟金的治印传统。自此工匠匿迹,技艺不彰,古印一脉至今未昌…… 【详细】

艺术家简介

1960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1983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1年拜罗继祖教授为师,学习书法及古典诗文,后又师从周昔非、王镛两位先生。1983年至198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资料员,并在此期间进修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班的全部课程。1988年调入长春大学任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在《中国书法》杂志社任特聘编辑。1995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攻读古埃及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详细】

刘彦湖陶印创作手记 更多>>

这批黑陶印是我从2010—2015六年间,利用每年的写生季和假期所做的大批作品中选出的一部分。文人篆刻流派从元代发轫,历明清两代而流派纷呈,至晚清民国推向高峰。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之上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贫乏与稀薄,是当代篆刻家们对于传统艺术的精神内含难于深化所面临的集体困境。不过,今天越来越开放的视野和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使得我们无论在宏观的角度还是在微观的角度,都能够比我们的先人与前辈看得更多、更远、更深。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可以带来新的生机的时代。在自己三十几年的且作且思,知而行,行而知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尤其是在近六年以黑陶为媒介材质的创作实践…… 全文>>

相关评论 更多>>

吴洪亮:策展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每每置于文章开头的常用词:全球化、数字化、网络时代仿佛永远是对立存在的两极,彼此相望而难于真的相遇,更无法真的相融。因此,以毛笔、宣纸为基础材料,以“天人合一”、“笔墨精神”为意旨的中国绘画、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那份隔阂,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横在许多艺术家面前,阻其前行的课题。 全文>>

卢甫圣:安敞庐印集序

对于篆刻的知与行,刘彦湖都具有独到心印。自从文人流派篆刻兴起以来便通行不悖的许多视角、观念和形式趣味,在他那里往往会被质疑、修正或解构,而数千年篆刻文脉中被遮蔽或忽视的种种事象,例如宇宙观念、良工匠心、笔随刀运、金石迭变、疆理分会之类,则成了他寻本溯源和重开生面的价值依凭。 全文>>

石开:我读刘彦湖的印

篆刻是小众艺术。它通过雕刻的篆字对象及钤拓的对象,来述说作者的才学、性情、观念等精神层面的诉求。此中信息复杂,表达也很复杂,不经过长时间有效的学习实践,甚难入其门径。这一点与书法一样,不实践书写,便很难懂得书法。因此篆刻、书法的评论与创作之间会造成很大的隔膜,以至擅创作的不关心评论,评论的看不懂... 全文>>

曹意强:论刘彦湖

文雅与粗俗往往仅一线之差。齐白石书画篆刻的非凡魅力即在于把持大雅大俗这微妙细线而入艺术至境。艺术是技艺。技易入俗套,亦可进乎道,全在一点一线之间。文人书画乃是中国贡献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更为中国艺术家汲汲于发扬广大之遗产。屡见于当今艺坛的“新文人画”、“新文人书法”之类的标榜,从积极的角度看,... 全文>>

蔡大礼:犯难历险 勇往直前

刘彦湖是书印兼擅的。尽管近年来书法展览、作品大家见得更多,但他没有辜负自己印人的身份,对篆刻的钟情始终未改,对篆刻的钻研从未懈怠。上世纪90年代,他以出众的创作实力,成为小刀会当时唯一的京外成员。那时,他的作品胎息秦汉,法乳白石,骨格清刚,用刀劲健明快,令人耳目一新。不久后出版的两部篆刻集,更加明... 全文>>

汪永江:大美安敞庐

印人通常是在方寸之地耕耘,所谓方寸之地也。拓而为大始终是个难题。巨印难于气势雄强、真力弥满。体势欲茂密则恐伤笔势之雄健;体势欲简约又可能与笔势节奏相害。近观刘彦湖积六年之功所作黑陶巨印,气象如同巨幛榜书,简约饱满的布局与劲健圆润的刀法,摄人心魄,独具壮美。解读他的巨印,不难看出其中秦汉凿印冲刀法... 全文>>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