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烽自述

    雕塑创作其实是一个很辛苦,也很漫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支撑的面有很多,这个支撑就是需要艺术门类或者缩小点可以说是美术门类多重学科的交叉。其实雕塑创作最重要的是一种转换,转换就是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雕塑是一个矗立在空间当中的一个实体,在创作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注重造型的元素,可能更要关注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不是简简单单的说生命两个字,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块泥,每一个塑痕,每一个材料,都可能赋予它一个生命,这种生命就使这种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因为你有感情,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去创作,在这种情感的支撑下,我想你的作品就可能经得住千锤百炼的考验,这就是雕塑创作的一种魅力。虽然很累,但是我想这个过程是很享受的。对于一个雕塑人来说,我觉得更是一种幸福感!       作为一位雕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我很注重人性和泥性的理解,他们之间是一种互补,这种互补就是对艺术的认识,对生活的感知与感悟。我的情感来源于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靠这种对国家,对故乡,对艺术的真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其实我的作品很简单,对故乡的情结,对黑土地的眷恋,我所有作品都是对我自己故乡地域文化的梳理,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我在鲁美的毕业创作,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创作了作品《通古斯》,在那时候很幸运的获得了一个大奖,作品虽然得奖了,但是这种情结使我更加深了对北方的民族情感,一直支撑我到现在。90年代初去日本参加木雕刻大赛创作了第一件《嬷嬷人》开始,到现在做了将近20多年的时间了。嬷嬷人是萨满文化中的一个神,通过《修复嬷嬷人》到《修正嬷嬷人》我把它从一个神逐渐转化到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在每一阶段对创作的思考。紧接着对当代另一题材的创作就是《女人日记》系列。这个系列就是反应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看到女人的一些生存状态。紧接着又是在近几年,我在教学体系中设立了一个历史题材工作室,经常带领我的团队做一些反应历史人物的作品。2006年,特邀参加国家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工程创作项目,当时我接到的是东北抗联题材创作任务,因为怀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抗联战士的崇敬情感,来进行创作。这组《东北抗联.关东魂》我运用了写意的雕塑语言来弘扬抗联将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侵略者顽强战斗精神的历史画面,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我的很重要的创作任务。      

  创作时的那种过程和状态,使我很开心,当我拿起雕塑刀或一块泥的时候,它虽然有份量,但我感觉很轻松,因为我能把我的情感注入其中,更是一种释放。从孩提时代对艺术的懵懂,到现在对艺术的认知,还是对艺术的真诚,艺术是我唯一的信仰,靠艺术的信仰和热爱,支撑我快乐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我觉得很难说,说我是大师有点过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东北的汉子对我就是最好的形容。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敢于担当,荣誉多了,社会的责任就多了,“担当这个词一直在支撑我走过的艺术历程。朋友们和同学们都说我是个工作狂,我觉得挺开心的。我想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在我生命完结的时候,是在工作台上离去的,艺术就是我生命的意义,也是我唯一的信仰。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