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

  中国艺术家历来葆有感时忧世的情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激发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使得他们的画笔凝重而有力。他们大多以重大的社会事件或者生动的现实景象为题材,或宏观或微观地表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面貌,真切地记录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是中国当代史上的“寒冬”,1978年中国社会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以“春天”为名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暗喻色彩,比如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初春的寒意和少女淡淡的忧伤弥漫于整个画面,这种情绪的表达与当时的思潮是分不开的。70年代末期,整个社会开始对“文革”进行反思,“伤痕美术”成为代表性思潮,此作也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画家用含蓄的笔法表达对那段历史的质疑和反思。

  尽管春寒依旧料峭,毕竟春天已经来了,反思之后是变革和奋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史上中国社会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农民有关。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的中国最重要的一场变革也是从农民开始的。从1950年代发展起来的被称之为“人民公社”的农民组织模式被实践证明束缚了农村发展的生产力,从而使中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与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不到发挥。1978年11月24日,在中国中部安徽省的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一群农民在油灯下讨论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把原来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个人耕种和管理,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举动。不料,这群农民自我命运的改变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王少伦的油画《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用朴素的语言再现了这个后来才被人们意识到重要的历史时刻。此外,广廷渤的《钢水·汗水》、詹建俊的《潮》、王岩的《春风吹来的时候》等作品均以社会转型中的工人、农民为表现对象,画中的建设者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分反映了新时期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田金铎的雕塑《走向世界》塑造了意气风发的女竞走运动员的形象,折射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都市成为艺术家们重要的表现对象,他们以生动的笔墨描摹都市百态,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浪漫与浮躁、精彩与无聊,都一一呈现于他们画中。在都市化进程中,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主要指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数量非常庞大,大约有1亿多人。他们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都市,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之中,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存境况引起了很多艺术家的关注,中国画家李传真的《工棚》就是反映农民工题材的优秀作品。画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情,刻画了一群挤在简易工棚里的青年农民工形象。满密的构图表现了工棚的拥挤,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法和西方写实的造型相结合,使得人物形象生动而传神,长达半年的精细勾勒和反复渲染,将画家浓浓的关切之情倾注于画中。

  同样是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罗寒蕾、王冠军所描绘的当代都市青年形象,则以细致唯美的笔墨语言与繁华的都市生活形成良好的契合。油画家喻红的《她》系列,表现的均为都市中的女性形象,包括艺术家、作家、警察、打工妹、退休工人……画家采用绘画和照片并置的形式,照片由被画者提供。《她—80后女作家》就是《她》系列之一,描绘的是年轻女作家春树,她于2000 年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2004 年2 月成为美国《Time》的亚洲版封面人物,在《时代周刊》看来,他们代表着全新的一代。从对“文革”的深刻批判,对农村改革的热切关注,对市场经济的冷静思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审慎观照,中国艺术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语言的尽头,艺术为时代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记忆和视觉文献,它们是那么的鲜活与生动。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