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拉尼巴洛克艺术 Guaraní-Missionary Baroque Art

  耶稣会瓜拉尼教区最多样化、产量最大的物质生产之一,是在教区工坊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它们与口授教义的目标密切相关。

  教区纷纷涌现并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值欧洲巴洛克风格盛行——这成了传教区艺术的发展背景。由于耶稣会导师们一部分来自欧洲,另一部分祖先是克里奥尔人,这一独有的风格开始广泛传播和流行,主宰了所有地区传教士的艺术创作。

  虽然如此,教区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手法却自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即为人所熟知的耶稣会-瓜拉尼巴洛克风、传教区巴洛克风、瓜拉尼巴洛克风或西班牙-瓜拉尼巴洛克风。这种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体系:一方面,欧洲的样式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为象征艺术和民间艺术相关的的艺术化表现方法确定了宗旨。另一方面,土著人的技法应用了欧洲技法,以其独有的方式拓展了其技术知识储备,同时又加入了不同的元素。

  人物形象临摹自欧洲传来的版画或绘画。它们没有大批量生产,制造过程也是由原住民完成的——他们由于精湛的技艺而被选中。牧师们中的工匠或艺术家成为监理人员、合作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创作者本人。他们在木头、皮革、画布或其它载体上绘画;用石头、当地木材进行雕塑工作——雕刻完成后,再用从欧洲传入的颜料上色。

  人物形象大小不一,用途各异:教堂和小礼拜堂的祭典、敬神游行和节日庆典、家庭供奉和城镇之外的活动(如长途贸易、赶牛、畜牧场的前哨和礼拜堂)中。

  教区创作的人物形象并不只是技巧熟练的摹本:他们是西方世界强加的特性与原住民工匠的理念表达、手工技艺互动碰撞的结晶。

  耶稣会被驱逐(1768年)后,这些作品随着传教区的衰落,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许多作品被毁坏,有些则随着原住民传教士的迁移流落各地,还有一些则保存在传教区中。

  现在,这些作品可以在某些家庭里看到----那是他们祖先的传家之物,还可以在庙宇、博物馆、私人收藏和古董店的橱窗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