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敦煌——一座散落在沙漠中的艺术宝库,自百年前,为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发现后,其无限魅力为世人所倾倒。众生争相目睹其神秘法相;信徒虔诚膜拜其庄严佛典;艺术家悉心摹绘其绚烂图像;学者刻苦研读其文史经义……在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的悉心守护与传播下,敦煌的艺术世界以其庞大而深奥的宝藏惠及万方来者。他们守望的不仅仅是一处历史的遗迹,更是文明的圣土、民族的精魂。
  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承传父业,在潜心艺术的漫漫人生中,成为“艺术设计家”,这是她独立于父辈之外的艺术角色;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几十年间于工艺美术领域辛勤耕耘,桃李天下。仰其高风,景其笃行,我们尊称其为“先生”。
  在常沙娜先生86岁诞辰之际,让我们借助那流转的线条、绚烂的色彩、静雅的画境,去发现人生给予她不同的生活历练,去审视时代赋予她特殊的艺术使命,以全面而立体的视角品阅常沙娜先生的艺术人生。
  常沙娜先生生于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与母亲皆是留法艺术家。与她的父母同期留法的艺术家群体是常沙娜艺术学养之源头。伴随父辈作画,用手中画笔以不同色调和笔法表达内心情愫,这种细腻的艺术性传达方式,自小渗入她的内心。常沙娜先生尝说,“我的名字不只是一个称谓,它还是一种隐喻和暗示,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生。”“沙娜”,这一原本用来纪念其出生地的名字,伴随父亲1943年携家远赴敦煌而具有了另一番意涵。黄沙、蓝天以及多姿的敦煌艺术为其青春和人生翻开了新篇章。
  常沙娜早年敦煌壁画临摹之作以其独特的习画经历而具有特殊意义。敦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父辈坚韧的艺术斗志使其临摹作品具有踏实稳重而不乏灵动拓进的特质——前者是父辈拓荒性工作与创作精神的传达,后者则是艺术才女自身固有的生命气质。无论是《女供养人》中炫目的衣饰、《舞人》中飞扬的线条、《八臂十一面观音》恬静的面庞,还是巨幅临摹作品《观无量寿经变》中宏大的画面结构、庞大的神仙群体乃至繁复的装饰图案,难以想象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14至17岁。敦煌6年的临摹岁月,掺杂着家庭的变故与生活的磨砺,唯一保持不变的是昂扬的艺术精神。常沙娜先生在她的《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中写道,“我每天兴致勃勃地等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那时石窟都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彩塑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我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围绕身边的是神奇的佛传本生故事、西方净土变画面……我如醉如痴地沉侵其中……。”这样的绘画经历无疑是永恒难忘的,将情感熔铸于笔尖,在缤纷的极乐与单纯的静穆世界中徜徉,原本潜存在心灵深处的神往与激情被敦煌博大的艺术世界所激活,倾泻而出,不能自已。这种缘自于生命本体艺术天赋的流露,凸显常沙娜独特的浪漫表现与对“美”的感悟,而且在以后多年的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现存有一大批常沙娜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描摹整理的敦煌艺术图案手稿。在作为艺术设计家的常沙娜先生眼中,敦煌壁画可以抽离出多样的图案单元。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凝萃、提炼、挖掘敦煌壁画中隐藏着的人物发饰、配饰、服饰、布样,以及壁画中建筑华盖、花砖、地毯、人字披等多样化图案,它们忠实地呈现了不同时代工艺美术领域的成果,经常沙娜先生的整理,作为线条与色彩的构成体激发出新的设计灵感。除此之外,潜藏于纷繁画面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纷纷以独立形式跃入纸上,以鲜活而灵动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姿态。肩负着父辈的期冀,常沙娜先生通过阅读并发现先人多彩的生活状态和卓越的装饰智慧,以敦煌艺术为出发点,将单纯的临摹转化为综合性创造,结合现代设计的需要,引领一批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停歇地传播着敦煌艺术精神。
  如果说常书鸿在敦煌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崇高,张大千在敦煌收获了青绿山水的画境,董希文悟得了民族绘画的韵味,那么,常沙娜则在其中发现在古典艺术的优雅与庄重、装饰世界的丰富与多姿。她随父亲由西方的古罗马旧地归来,回到这曾经辉煌的艺术圣地,对于她来说,父辈的选择奠定了她的一生,当然,这不仅仅是来自艺术本身,更是一份为艺术、为人生、为民族、为国家坚持不懈的、忘我付出的、坚毅进取的艺术精神。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工艺美术家,常沙娜先生以先人在敦煌创作中的虔诚之心为新中国设计。她在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北京展览馆等的建筑装饰内,在《永远盛开的紫金花》雕塑等国礼设计中,都暗藏了源自敦煌的艺术元素。时代使命使其设计有别于外国设计理论与设计形式,也有别于中国古代设计纹样。这是属于新中国的设计新风:既兼顾古典的韵味、又体现出新时代的气度;既具有民族性特质、又体现出国际化视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艺术创作原则在常沙娜先生看来指的就是中国艺术的“文脉”,是“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这些极具时代性与浪漫主义装饰色彩的设计成果,承载着常沙娜以及其所代表的一代设计家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在新中国的殿堂中熠熠生辉。
  伴随时代的演进,唯一不变的是常沙娜先生爱“美”的天性。为美好的事物而欣喜,为生命的奇妙而赞叹,可贵的是,这化为常沙娜先生创造的动力,演绎为美丽的图卷。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常沙娜先生陆续创作了大量花卉题材的水彩、水粉类作品。工作间、闲暇里、年节时,花卉作品中的万方妍姿都显示出其设计创作的另一渊源:自然。常沙娜先生说“学艺术,要学传统,学大自然……大自然为我提供了再现美的灵感和素材,这大自然纯真的写照,是我思绪变化的记载,也是我对大自然美的憧憬。”作品之上,画影重重,情思悠悠,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描绘的花卉作品,婉约清丽,宁静的画面氛围暗合艺术家的潜意识中美的印痕,作品以无暇的艺术魅力动人心扉,体现出常沙娜先生对个体生命的爱与关切。
  在敦煌艺术与自然形态的多重滋养下,常沙娜先生以纯粹的艺术态度、隽雅的艺术格调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倾其一生于敦煌艺术和美术设计领域,不仅在保护、延续并推广敦煌艺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更在传承与活化中华文化艺术方面不辞辛劳,戮力前行。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常沙娜先生致力于将传统图案设计与新的工艺设计结合起来,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教学与发展拓开新境。她的艺术理论与实践都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贵资源。
  在2017年常沙娜先生八十六岁寿诞之际,中国美术馆联合清华大学在本馆为常沙娜先生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此展作为“2017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得到了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常沙娜先生及其家人等多方鼎力支持。更令人感佩的是,展览举办之际,常沙娜先生慷慨捐赠,将其艺术生涯中24幅经典之作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5幅以《观无量寿经变》为代表的早年敦煌临摹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起点,更是她古典风格的源头;18件花卉写生作品,这些作品是她对自然生命的吟咏;更为珍贵的是1件常沙娜先生特意为此次捐赠活动重新绘制的《文殊变》。常沙娜先生以86岁高龄,重新沐手敬绘,精进图画,以补不逮,再绘敦煌壁画中“文殊变”之艺术神韵,只为国家艺术殿堂留存最佳美术作品,体现出其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其境界与眼光,其胸怀与卓识,足以为我辈之楷模。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它牵着东方与西方,连着古代与现代;而今,“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纽带,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更为灵动。中国美术馆,一座与敦煌神形映辉的殿堂,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充满生机……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3月

相关报道

2017年3月8日下午,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主办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这一座与敦煌神形映辉的殿堂,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充满生机!展览第一部分“守望”,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在父亲常书鸿引导下与敦煌结下的深厚渊源。下设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从巴黎来”与第二单元“敦煌血脉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常沙娜早年随父亲常书鸿辗转于巴黎、北京、昆明、重庆、敦煌的非常岁月,记录了常沙娜在特殊历史时期与吕斯百、王临乙、王合内等20世纪重要艺术家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在父辈教育与影响下,常沙娜建立起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成为后期引导常沙娜开展艺术设计与教育工... 【详细】

第一单元:我来自巴黎

    “我的名字不只是一个称谓,它还是一种隐喻和暗示,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生。”——常沙娜

    1931年3月26日,常沙娜生于法国里昂。她的父亲常书鸿、母亲陈芝秀都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留法艺术家。她的名字来自于里昂当地一条河流“La Sa?ne”,后译为中文“沙娜”,是纪念她的出生地、纪念父母留法经历而取之名。
    在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收藏有常书鸿先生为常沙娜所作的一幅肖像《沙娜像》,这便是父亲笔下的女儿形象。
    常书鸿1904年生于杭州市,1928年赴法国留学,11月到达里昂,入里昂中法大学,后在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并以优异成绩升入油画班。1932年,他以油画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同年,参加里昂全市油画家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并凭借油画《梳妆》获得第一中选,成为第一个以中法大学学生身份得到这个奖学金的中国人,从而得以转赴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1933年至1935年,常书鸿师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劳郎斯,逐步跻身知名美术家行列,并于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在法期间,常书鸿参加了很多艺术活动,于各类沙龙、展览会上多次获奖。油画《葡萄》《沙娜像》《裸妇》等被法国各大博物馆收藏。
    巴黎时期的常书鸿,可谓如鱼得水。聚集在他周围有一干当时留法的艺术学子:王临乙、吕斯百、曾竹韶、唐一禾、秦宣夫、陆士文、刘开渠、滑田友、马霁玉、王子云、余炳烈、程鸿寿、郑可等,他们聚集在常书鸿巴黎的寓所,成立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学会”,于此谈论古今,畅谈艺术,互通祖国的信息。徐悲鸿和蒋碧薇也曾造访此处。
    朋友当中,吕斯百和王临乙与常家交往最密,常沙娜终生与他们以父女相待。常沙娜随父亲在法国生活到六岁,和法国孩子一样,会说一口纯正的法语。

第二单元:敦煌血脉连

     100年对敦煌的历史是短暂的,而对父亲常书鸿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贵的。作为常书鸿的女儿,我早期也曾随父亲在敦煌经历了难忘的少年时代,与敦煌结下了深厚的情结,是敦煌的风土培育了我做人应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艺术给予了我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常沙娜

第三单元:传写敦煌情

    常沙娜12岁时与父亲从四川重庆转居到敦煌,沙漠孤单的生活,洞窟成为最大的游戏场。画画成为当时唯一的消遣。1945年至1948年,常沙娜随父亲临摹敦煌历代壁画。除了父亲常书鸿,邵芳、董希文、张琳英、周绍淼都是她在敦煌日子的老师。所有临摹作品是她在14至17岁(1945年至1948年)时所绘。
    敦煌就像常沙娜的另一个家,她的精神就像沙漠中生长的花一样,坚强、韧性,她对敦煌的爱已经渗到骨子里,她常说自己一辈子就干了这四件事:敦煌艺术、花卉写生、装饰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教育。岁月流逝,常沙娜以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父亲交予的艺术使命。有人形容她宛如一朵“敦煌之花”,装点在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里,吐纳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第一单元:为新中国设计

    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常沙娜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十大建筑”中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的建筑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也打下了夯实的实践经验。其中,人民大会堂作为首都最重要的建筑,在周恩来总理“要让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建议下,二十三、四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设计。迄今她已八十六高龄,宴会厅顶灯依然华丽光亮。
    此外,常沙娜还曾参加了团徽、元帅服及勋章设计以及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紫光阁、北京饭店、国际贸易中心设计、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1997年,常沙娜还曾受命主持并参加设计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常沙娜的设计有目共睹,所有设计均以“敦煌图案”为蓝本,成为当代中国设计的重要艺术形象。

第二单元:敦煌图案研究

    常沙娜是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
    1959年,常沙娜曾与前中央工艺美院同事(李锦璐与黄能馥)到敦煌进行临摹考察,将莫高窟历代壁画与彩塑人物的服饰图案按年代分类收集整理,其成果于1986年编辑出版为《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是为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敦煌服饰艺术的著作。多年来,常沙娜潜心研究敦煌艺术图案,经常带领学生到敦煌进行整理临摹,将敦煌艺术各类图案,如华盖、藻井、背光、服饰等,进行系统的临摹整理与研究,汇成《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及其续篇,皆具很高的学术水平。
    常沙娜,这位“敦煌图案解密人”,以其多年对敦煌图案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将斑驳壁画上隐藏的精美图案萃取出来,诠释出古典艺术的精丽与繁华、优雅与时尚。

第一单元:一花一世界,常沙娜的花卉写生作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常沙娜的艺术来自于敦煌,更来源于大自然。敦煌壁画的花卉元素是她创作的渊源,自然的生命形态更是她设计的灵感。
    在敦煌大漠的时光,生活虽然困苦,却因此使常沙娜学会欣赏事物美好的一面,使之后来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依能怀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她走进大自然,捕捉形态各异的花的风姿和色彩,感受那些花花草草争奇斗艳争奇斗妍的生命力,更意外的发现很多不起眼、不知名的小花兀自绽放着,它们的花与叶在形态和色彩构成上如此的自然、和谐。有感于大自然本身存在的美的规律,常沙娜觅得了敦煌艺术之外的艺术创作灵感,更因花草的坚韧而顿悟生命的意义。
 

第二单元:古韵扬新风,常沙娜的艺术设计与敦煌艺术的当代应用

    我们现在所要推广的艺术创意应用,必须体现在生活之中,对古典元素不是单一的挪用,而是应用,必须经过设计者的消化与吸收,转变为新的产品的生命与力量,而此应用,亦是周恩来总理过去所强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设计理念。——常沙娜

    敦煌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古今艺术的交融与多元文化融合。其不仅以丰富的艺术面貌,激励着一代代艺术学子奔赴苦修、精研造型,更以其多样的图样构成,引发了更多兼具中国传统艺术风韵与现代艺术特点的艺术作品的产生。艺术设计领域同样感受到来自敦煌艺术的古典魅力。
    让艺术走入生活,常沙娜坚持从本国的文化历史中找寻设计灵感,把握敦煌艺术的特质,将古典元素融入实际设计当中,创作出具有本土文化气质与时代性的艺术设计作品,让古典艺术与自然之美薪火相传,点亮设计的艺术火光!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