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石少华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摄影艺术家、新中国摄影美学的实践者和阐述者;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亲历、见证并记录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华北平原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抗日事迹。他用朴素而生动的黑白影像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历史时刻。观看他的摄影作品,犹如品读一篇视觉化的史诗,一幅幅珍贵而令人熟悉的画面,使石少华先生同他的作品一起,深深地镌印入中国摄影史册。

  石少华先生的摄影创作成熟于硝云弹雨的烽火岁月。战争年代他深入战地釆访,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反映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战斗、生产建设、民主生活,《毛主席和小八路》《地道战》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像鲁迅倡导的新版画一样,石少华先生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走到大众前面,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他六进白洋淀,与雁翎队员同吃、同住、同战斗,在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中拍摄了《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系列照片。抗战,让艺术回到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上,石少华先生的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现出来。用照片直接呈现战争,努力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摄影师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真实把握,使得他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

  摄影术是舶来品,而我国摄影艺术从无到有,发展曲折。石少华先生在拍摄诸多佳作的同时,为党领导下的摄影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从1940年到1948年,石少华先生在华北敌后共办了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240多名学员,其中一部分成为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先生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石少华先生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理论上卓有建树。他晚年出版的《摄影理论和实践》《摄影工作散论》是他历年发表的文章和讲话选编,集中体现了他的理论思考。

  “解放十年前后,山河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郭沫若的这首诗展现了石少华先生这位革命摄影家不凡的一生。八十载,风雨兼程;八十载,光影随行,石少华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摄影事业,用影像记录了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了时代发展,倾尽一世润育桃李,使神州大地尽芳菲。

  值此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举办“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是对这位摄影前辈最好的纪念。石少华先生对摄影艺术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新闻摄影,同时在人像、风光、舞台摄影等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此次展览的举办得到了摄影领域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使得展览成为对石少华先生最全面的一次艺术回顾,充分、客观地呈现了先生的摄影艺术历程。

  石少华先生以艺术生命的光华为民族留影,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为党的事业记录辉煌的篇章。他的一生,为中国摄影的宏伟大业而呕心沥血,为国家、为民族大义的弘扬而矢志不渝,印证了老一辈艺术家卓越的艺术精神。斯人已逝,精神犹存。在石少华先生高尚艺术情操的感召与影响下,其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先生不同时期摄影作品共计200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家属慷慨捐赠的义举,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寄语的践行,更将会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带动意义,他们所传承的奉献精神将与石少华先生的作品一起永载史册!

  祝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8年8月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