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素描与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563年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成立之时,“素描(Disegno)”一词就被书写进了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 Disegno)的名称中。素描历来被视为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石,素描教学既是学院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学术精神的具体体现。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从中国早期美术专科学校直至当今的各类美术院校,学院素描始终伴随着院校中不同专业变革的脚步,成为学院精神、学术观念、人文关怀等重要理念的柱础和基石。

  西安美术学院素描教学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素描教学在着力于历史的纵向维度梳理中整合合理因素,提出了造型通识基础的教学理念;在横向共时性的维度中吸纳新观念,不断完善与更新素描教学的方法论,形成了注重核心学理研究与外延拓展实践并重的西安美院素描教学体系。

  回望西安美院素描教学的历史发展,可追溯至延安鲁艺时期,那时的艺术家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指导下,以速写为形式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刘蒙天、汪占非等是此时期的杰出代表。多年后这种创作思想被以刘文西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群体继承与发扬,进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和创作成绩。50年代,素描教学受马克西莫夫、博巴、罗工柳训练班的影响,中国的学院素描由苏联写实主义逐步接触到欧洲经典写实主义的素描教学。此间,西安美术学院先后派出了武德祖、谌北新、王国伟、王天德、武永年等教师参与学习与培训,回校后多年的实践教学为西安美院的素描教学向体系化、学科化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文革期间,以西安美院教师蔡亮、刘文西、周正、陈忠志、黄乃源等为主体的“秦文美”创作人员敢于突破“红光亮”创作模式,为素描注入了人性的光辉,留下了光彩的一页。8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西安美院的素描教学内容开始走向多元,自觉引入文化基因的比对关照,开启了素描在文化境域下的思考和探索,主体创造意识渐醒。孙宜生的“意象素描教学”体现了主动探索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素描教学思路。90年代之后,面对高校扩招的教育环境,在素描与基础的教学上,学院提出“千张速写”、“素描教学抓十年”的教学目标,引进“具象表现主义素描”,将哲学观念引入了素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此外,公派留俄、留法的多位骨干教师在“走出去”深造后,针对 “去考前化”问题从教育的本质、素描的本质层面积极解读与践行,加之同期提倡“内涵发展”的理念,有力推进了素描教学的发展。2011年成立的造型艺术部,进一步提升了素描素质通识教育的力度,特别是“中国古代传统基础造型课程体系建设”使素描教学的体系更加丰富与完善。

  2014年以来,在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带领下,西安美术学院以“传统为基,当代为用、强化内涵、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承担着学院本科一年级素描教学任务的造型艺术部,首先注重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推出了新的素描理念,通过教学方法和认知思路不断提升,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变化,素描教学成果获得省高等教育改革一等奖;其次学院坚持“强基础、严造型、宽口径”的发展思路,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教学交流互动,客座教授保加利亚索菲亚美术学院的米歇娃、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弗朗索瓦、法国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的巴基尼为拓宽目前的素描教学付出了热情和努力,给素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5年由造型艺术部主办的《博观约取》教学文献展、《素描的形态——中英国际素描展》及油画系主办的《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油画系素描展》等高品质素描展览,展现出西安美院素描教学的成果,搭建了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学术与交流的平台。

  总之,不论是延安鲁艺老一代艺术家确立的红色传统,还是建国后苏俄学院体系的系统引进,抑或“85思潮”之后的价值转型,西安美术学院始终是以吐故纳新的状态,建构、解构、重构自身的素描观念,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寻找契合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作为学院教育演进中的一份子,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既会吸纳西方经典传统,也会主动观照自身文化基因;在重视全球化语境下,更多的是对人文关怀的追求和学院精神的确立。

 

 

  郭线庐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2016年9月7日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