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素描教学沿革

  天津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基本框架可追寻到1973年,那时学校名称为天津艺术学院,美术系与音乐系校区分开,美术系在美院现校址。当时学院主张素描教学要恢复传统、正规,强调造型基本功的重要性。恰逢学院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如知名画家秦征、傅乃琳、张世范、边秉贵、沈尧伊、张京生、王元珍、汲成等,他们有的学成于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有的学成于博巴训练班、有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们把对素描的学习和认知带入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开始进行石膏像、人像写生。这种教学上的规范建立形成了天津美院较为完整的早期素描教学框架。

  天津美术学院1980年学校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油、版、雕、中国画、美术史论组成绘画系,绘画系在素描教学上更加规范、稳定。课程设置更加接近西方造型训练方法,大卫、奴隶石膏像写生,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写生,长、短期作业交叉进行,对造型元素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对心,眼,手的训练更加主动,这一时期的素描教学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强调素描中的表现。如:张世范先生就强调素描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摹拟和再现,而是主动表现,素描的核心是“结构、概括”,并用罗马尼亚画家巴巴的作品和西方音乐中的赋格曲形式启发大家对造型的处理和表现,强调单纯中的丰富,追求力度表现。汲成先生的素描课更强调对象的本质再现和表现手法和形式的探索,他要求学生研究对象的结构,手法上怎么画都可以,给同学形式探索的空间。上述素描主张和训练没有消弱写实造型能力的培养,而是增加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呈现方式的探索,训练更具有拓展性。应该讲当时张世范,汲成先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素描教学表现性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超越了当时国内院校素描教学的模式,形成天美素描教学的表现性特色和天美表现性绘画思想在基础教学中的认识和呈现。

  天津美术学院2000年学院系部调整成立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后更名为实验艺术学院),各学院都成立了基础部,承担相应的素描基础教学,但素描教学的主流主要反应在造型学院的素描教学中。在教学结构和模式上,打通各专业基础教学的界限,在造型学院大学科整体运行下以专业综合基础过渡到平行展开各专业教学。课程组织上主要承袭七十年代以来天津美院素描教学的经验与积淀,形成目的明确,层次清晰,内容充实设计完整的教学大纲。如:一年级素描教学内容从简到繁,侧重学生对客观物象中的造型元素研究并通过理性和审美判断以具象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二、三、四年级各系和工作室素描教学要求各有不同,侧重语言本体和形态研究。这一教学结构的形成显示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共性知识与个性知识层次更加明确,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使造型类素描教学也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系统,更符合现代美术教学模式。从造型学院成立至今,素描基础教学与工作室个性化教学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对素描理解和表现能力更加多元,学生再现对象和个人方式表达形象的能力更加自由。

  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坚持以写生训练为平台,引导学生从感受出发,以客观自然为源泉,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主动大胆的进行表现,以素描的形式,对形态进行研究。把相关的课程内容打通,相互融合,通过感性的课题训练带动理性思维,反之再用理性引导感觉,把过去的分段式、分课式教学模式融为一体,这之间的相互衔接不断演变和深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转换从而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点,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诸多方面内容的训练,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面对自然世界能以自己的感受和思维主动的认知,能融会贯通的继承和扬弃,通过学习更满怀激情的创造一个新的主观世界,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题的设置是一个引发点,引导学生将其扩展和延伸。在作业的布置中对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和要求,阐述课题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由教师提出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条件,确定主题、性质及方式等要素,再由学生自行选择完成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课题作业练习,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表现个性化的图式,避免概念化的表现,在观察、发现、分析过程中获得自己视觉语言,对于作业完成的态度不仅要用手完成,还要用心完成,通过作业能获取收获就是最好的作业,既要体现由知识转化为方法与具体的效果,又要体现习作生成、发展、深化的演绎过程,这样可以更具体反映出学生对课题进程的理解。

  回看天津美院素描教学从建立正规、完善,到与当下国际艺术氛围接轨,造型类素描教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纵观全貌,虽然不同时期的教学有其不同特点,但始终“素描中的表现性、研究性”贯穿其中,这种教学理念与教师个人绘画追求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素描作为独立的表现形式已成为天津美院老师和学生表达自我情感和社会认知的途径和载体。

  

邓国源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2016年8月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