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作为一个过程和一种艺术

  素描无非是将我们对绘画中形的体验单纯化的一种方式,这种体验包括我们对客观物象的观察、理解和表现,并将我们内心的真实融于其中,获得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圆满与平衡。

  今天我们无法追溯绘画中素描这一概念的具体来源与出处,但凭简单的直觉和理性都能理解它的涵义,即一种排除色彩因素的对绘画中所有形式、形体进行建构的绘画手段。一般来讲,它是相对基础性的、随意的、作为创作的草图而成立的,由于工具的简便性,使画者可以很方便的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但认真对待起来,素描却并非那么简单,无论从其表现技巧或是应用性上都具有更为丰富和重要的内涵。

  当我们初学绘画时,素描无疑是一种最初认识形体、认识绘画、认识艺术的基础手段,通过它使我们建立起造型上较为专业化、科学化的观察方法、认识方法,同时作为训练表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我们在长期的大量的磨练之中增强眼、手、心的灵敏度和协调性,逐步从方法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自为的、主动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体验方式,最终使造型为情感服务,为意念服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许多古典大师的素描作品中看到其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以及与创作思想的密切联系。

  素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尽管没有色彩的作用,但它仍然能相当充分、相当深入的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显露出作品的精神内涵。正因为没有了色彩等因素的干扰,素描才显出了它那种单纯而朴素的魅力,使观者更能明确而直接的感受到艺术家的视角和意图。因此,素描并非仅仅只是绘画的基础技能和手段,它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同样能表现出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以及适应艺术家所选择的各类题材对象。

  另外,素描本身又的确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随意性,这也是素描能成立并具独特性的意义所在,它可以使我们在鸿篇巨制之余轻松下来,接近自然、接近瞬间、寻求全新的感受。当我们过分的沉溺于梦幻与拼凑时,不妨回到素描写生之中,回到最朴素的接近自然的方式。这时自然对象便成为我们艺术生命中的新鲜血液,不经意间给我们启示,赋予我们力量,因为在你捕捉到自然中那些使你激动的东西时,你自己在艺术上便获得了生命。由此可见,素描可以充分体现自我意识与客观物象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依赖。因此,素描无需拘泥于表现上的陈规与法则,而应放松的顺应你的感受,顺应那些不断朝你涌现的自然的活力。

  在面对对象写生时,其整体情态的表现是头等重要的,一切局部的节奏、对比甚至包括技巧手段都应服从和让位于它,只有这样才能接近那至高的和谐,因为和谐本身就是主客之间达成的默契与认同。素描中的每一根线条本身是物性的,但通过我们的指代和调配,便具有了它特殊的韵味和能量,它不仅能表现各形与面的界限以及形体的总体特征与构造,还能表达艺术家的理性与情感,凸显出你的思想观念和风格特征。因此,线条的恰当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出你在选择上的倾向与水准,让你在准确、生动、和谐上寻求自己的分寸与尺度。

  好的素描应是形式和手段上既简练、生动,又在总体氛围和情绪上准确而深入的传达出其感受和思想!

  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它有既定的表达范式,也有不断拓展的边界。在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中,它也是一个过程,一个过渡的桥梁。因此在今天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仍然十分重要,而且更加充满变化和挑战。

  中国美术院校的素描训练体系中,很长一段时间由徐悲鸿从法国学院派素描和苏俄素描模式占据绝对权威并影响至今。在四川美术学院漫长的发展道路中,也同样如此。老一辈艺术家刘艺斯、叶正昌、刘国枢、魏传义、张方震、马一平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六十年代,师从苏联马克西莫夫教授的魏传义在川美开设的“苏派班”和参加罗马利亚博巴教授培训班的夏培耀在川美开设的“罗派班”同时教学,并行不悖的进行教学试点,使川美的素描教学建立了更为明确的特色体系。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种大一统模式被变革的思想打破。首先是以冯星平为代表的“冯氏素描”,在苏俄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大刀阔斧式的颇具水墨感的木炭条用笔,加强了节奏和虚实对比,在写实素描中强调主观表现性。“冯氏素描”正是以坚定的表现性和风格趣味对当时四川美术学院的素描体系影响颇大。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语言伴随照相写实以及各种西方流派风格样式都开始尝试和生长。90年代中期之后,学院教学逐渐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和实验,同样,素描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不再是四年单一的写实训练课程,而是把素描课程从“造型能力”,到“语言体验”,到“表现性素描”,到“素描的主观表达”以及”素描与创作”作为不同的逻辑单元进行有机的编排,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和思维架构,由此轻松过渡,成为创作的桥梁。

  素描训练对于艺术学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它为创作提供基础和动力,本身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过程。

  在当代国际国内艺术语境和全球艺术资讯同步的时代背景中,在架上绘画与写实绘画日趋边缘化的今天,已有的传统素描教学不断受到新艺术样式和思想的冲击。学院教学在坚守和试验中不断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边界。四川美术学院如何在今天的学院素描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传统与当代素描视野,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资源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即使在具象写实素描训练中,除了已有的成熟的苏俄素描模式以及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以客观理性探究模仿客观物象的再现式造型审美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心观象,方得其理”的造型审美观也值得更多的挖掘。通过不同维度的素描训练,让学生感受文化,表达观念,觉悟个性,塑造精神,提高审美。

  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对“度”的把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调整和改进。面对不同个性气质的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样式和潮流,既因材施教,又挖掘共性,从而缓解艺术判断上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文化焦虑,在素描基础教学上获得新的方法和视野。

 

 

  庞茂琨 王朝刚

  于四川美术学院

2016年8月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