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彩馀韵——胡善馀艺术展

  在西方油画引入中国近300年的历史过程中,老一辈画家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学习西方的绘画传统,一是直接赴欧美国家留学,学习油画的创作;二是引进苏联现实主义的油画创作体系;三是前往日本间接学习西方油画创作。而这种学习始终围绕着“中西合璧”的艺术取向和“民族化”问题展开。胡善馀先生便是在赴西方留学的画家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位,也是在中西方艺术融渗中自成一格的艺术家。他最早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师从林风眠和蔡威廉先生,接受了现代艺术的熏陶。在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于1932年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画家西蒙。1935年学成归来后,继续从事油画创作,几十年沉潜往复,笔耕不辍。同时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创作与教学的双重实践铸就了他丰富的艺术人生。

  解读胡善馀先生的艺术,首先要把他和他的艺术置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由此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感受。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指引下,一大批艺术学子赴海外游学,以李铁夫、冯钢百、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等一代美术家为典型代表,他们学成后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美术事业。在实践中,他们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文化引进的对象,以现代美术教育为核心,通过社团、展览、期刊等一系列艺术活动,积极传播西方油画艺术,希望通过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引进振兴中国美术。可以说,这一批艺术家的归来,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艺思想,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技法,更带来了观察与表现世界的新思维、新方法,为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新鲜的力量。承续着此种文化使命,第二代留学的美术家一方面继续学习西方绘画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努力探索艺术创作的中国元素,关注画面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再到融入本民族感情的创作,使得中国油画逐渐向着“融入民族血液”的方向发展和演变。在这一过程中,胡善馀先生辛勤的耕耘,为我们研究这段绘画史提供了典型的素材。他的创作多取法印象派,并融入中国画及中国民间艺术的意趣。其笔法笔调鲜明,于写实性的形象塑造中贯注写意性的笔意,颤动的冷暖对比和扑朔迷离的色彩旋律深得毕沙罗、西斯莱等印象派大师的神韵。当然,也折射着柯罗、卢梭等画家的田园诗情。他是在朴素的乡野情境中寻找那光色的奥妙,抒写自然与心灵对话的牧歌。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胡先生油画语言中所传达出的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境界。

  中国美术馆是集展览、收藏、保护、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等为一体的国家艺术机构。长期以来,惠蒙诸位美术家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完善中国美术的国家收藏结构,并藉展出这些优秀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先行者们艰辛探索中所折射的理想美和艺术美,并由此而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及美的历程,彰显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也为中国美术馆新馆建设做好“软件”准备。1985年,胡善馀先生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8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次展览中,胡善馀先生的女儿胡漪涟女士还将其父的10件作品捐赠我馆,28件胡善馀先生油画作品,在相隔30年的时间里由胡家两代人的努力使它们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收藏,这些捐赠作品无疑将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中国美术馆近现代美术收藏的序列,也将成为后人研究和纪念他最为重要资料来源。

  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向胡善馀先生家属表示由衷感谢,感谢他们慷慨的捐赠和无私的奉献。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