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邱振中:起点与生成》没有沿袭当下通行的书法展览样式,而是营造了一种引发关于书法意义与书写机制讨论的空间。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邱振中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从书法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进行思辨性研究与探索,在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思维踪迹,一种崭新的感受力从内在的书写动机中绽放,形成具有高度学术品格和个性的书法形态。
  书法领域的探索者,大多着眼于对传统的反叛与背离,而这种背叛大部分都陷入观念的纠缠中,无法真正开辟出通向当代艺术的道路。邱振中没有陷入这种观念的苦斗,他转身直面传统,凝视真奥,在传统深处找到观念嬗变和超越历史的支持。他以深厚的学养和诗性的情怀驱使笔墨,创造出充满感兴的书写意象。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便坚信从书法中能够生长出一种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他从九十年代开始创作的绘画作品,开辟了水墨的另一方天地。他在水墨上所展开的实践,阐述了他对书法形象性、表意性的崭新认识,借助自己对线条良好的感受,加上水墨氤氲化成的抽象性、偶发性,使得他的水墨作品成为书写的延伸。在这种抽象与书写的交织中,水墨图像得以澄明和显现。
  中国艺术需要在传统与当代、学术方法与文化关切之间建构起有机的联系,因此,“起点与生成”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这个展览的主旨与视觉布局,都力图从新的视角探究这个课题。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15年3月
           

邱振中简介

邱振中,1947年生于南昌。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座教授。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详细】

相关评论 更多>>

曹意强:论邱振中的“实验书法”

书画同源这个命题对近代艺术的意义也许大于在古代的实际功效。吴道子学书不成而成画圣。引书法入画铸就了中国文人写意传统,而欧洲抽象艺术则把中国书法的书写性提升为绘画的现代本质。从中国的唐宋到清代,从欧... 全文>>

范景中:邱振中书法读后

在世界艺术中,很少有文化会一直把书法当成艺术。可在中国,书法一向给尊为老大。自汉以降,它就居于最高的地位。若说中国艺术哪件能当代表,《兰亭序》肯定当之无愧。然而历史上却几乎没有什么专职的书法家。写... 全文>>

段首

  邱振中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怀有一种信念:从书法中一定可以生长出一种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书法把毛笔线条的推移节奏和内部运动发挥到极致。
  二十世纪后期,绘画成为艰难的事业。因为所有的构成方式几乎都被使用过,新颖的图形难得一见。中国书法,特别是草书,提供了一种新的构成图形的契机:让运动成为一切的主导,而图形与此同时随机生成。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当代艺术家也醉心于这种机制,而中国书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带来它漫长的历史中所积存的一切——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而邱振中将它付诸实施。邱振中把毛笔笔触的流动性、自由性以及某种程度的不可预计性与图形的生长紧紧结合在一起。
  邱振中建立了自己的笔触结构。图形在这里由此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不可预计的事物。笔触之间崭新的关系使得空间、图形的组织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作品由此而呈现出种种出人意想的变化。
  当代艺术中以书写性为主要特征的作品——如温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引起广泛的关注,这里所说到的,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邱振中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精神氛围。当代艺术批评早已远离了这一类话语,也就是说,不再以此为目标,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生长,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原点。邱振中认为,对作品气质、意境上的高标准要求,便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段首

  文字作品之所以成为独立的类别,首先在于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在样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之下,掩藏着题材、审美感觉、意蕴、与历史的关系、与现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形式构成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视觉问题,而是各个层面的变化在视觉上集中的反映。
  邱振中正是察觉到这一点而在创作现代文字作品之初,便自觉地对所有有关方面进行深切的思考。对他来说,传统书法构成的模式,是漫长时期调整、演化的结果,任何细节都与其他细节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任何构成方式的变动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任何细节的改变都可能使这种关系不协甚至解体,因此现代创作的关键,是让任一变化都得到所有细节的响应。这决定了他思考、想象、构思时对创作各个层面的关注。
  首先是文词题材。这对其他人来说大约是个无关宏旨的问题,但邱振中认为它是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他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寻找可供使用的文字题材。他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藏书使得他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这也成为邱振中工作的一个特点:在他梳理过的领域,人们必须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中重新开始工作。
  这种竭尽可能的工作方式,也使他从题材层面开始,创作便具有浓郁的观念性质。例如“日记”、“南无阿弥陀佛”、“汉语词典以三角为词头的词”等,而且其中所包含的观念性从作品深处生长出来。
  邱振中思想缜密,创作中结构与题材的紧密结合,即为其中一个环节,因此他的作品中题材的新锐性必然带来作品构成的特殊性。例如“待考文字系列”,其构成方式即与待考文字自身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南无阿弥陀佛”,文辞即与图形、节奏融为一体。

段首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存了丰富的作品与经验。深入传统成为一个艰难的过程。如何从传统中提取出为今天创作所需的元素,从而使书法创作成为当代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更为艰难的目标。
  邱振中在书法创作中给自己设定的问题是,在这样一种经过充分发展的艺术中,前人还有什么从未想过的,或者还有什么想过而没有做到的。这种思路必须以深究整个书法史的得失为基础——这恰恰是邱振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
  邱振中书法创作的目标是,在线质上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在空间上让笔触划分的每一空间都成为新颖的、富有表现力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仅是单字内部空间,亦包括单字之间和各行之间的空间。
  此外,是对空间的想象力和空间构成的可能性的探索。这有关书法作品整体构成方式的拓展。书法史上,在书法作品整体构成上做出贡献的书法家极少。
  邱振中认为,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既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他的书法作品恰恰包含这样两种要素。
  书法有两条道路。一是为书法史增添一些有价值、有新意的作品;二是从书法出发,利用书法中的观念、技法创作当代艺术作品,书法亦由此而成为当代文化中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邱振中说,传统与当代艺术都有深深打动他,让他无法割舍的地方。
书法成为他所有创作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