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实践的践行者

 

  我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里,看到过秦宣夫先生的几件油画作品,央美美术馆的展览通过挖掘和整理作品,梳理早期法国留学生与国立北平艺专的关系。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秦宣夫先生,虽然以往对他并不陌生,他的艺术创作我们也还算了解,但秦宣夫先生回国后主要活动在南方,并不在北方,所以对于他的整体艺术人生和一些阶段的情况我们并不是很清晰。我所了解的情况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关心的,那就是早年留法艺术家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知道,秦宣夫先生在30年代时到了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西蒙画室里学习油画。然而秦宣夫先生在那里留下了什么,不是所有人能够回答的,这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在看展览时,我注意到在秦先生的很多素描画里标注着创作地点是“法国的工人业余学校”。根据以往的经验,秦先生的学习环境大致分为两类,一个是学院系统,即西蒙画室,另一个是社会上的自由画室。像“工人业余学校”,实为第一次见到。秦先生在这种环境下的创作的和在学院里创作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分,那就需要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里拿到他的作品来进行对比。

  我们知道当时的留学生是在高等美术学校里的不同画室,跟随不同老师学习,秦宣夫的学院学习是在西蒙画室进行的。学生总会对老师有一个认识和评价,秦宣夫对导师西蒙也有一个说法,既西蒙作为画家是不太赞成西方近代以来印象派带来的画风流变,然而西蒙任教多年,非常清楚艺术学徒的心理,他知道这个门路是关不住的,即使是反对也不会做过多干涉,虽然自己不赞成印象派,但是并不过多干预学生。因此我们发现秦宣夫在法国学习期间,在学院古典和新兴画风之间来回吸取营养。所以在秦先生的一些作品里既可以看到印象派绘画因素,也可以看到古典写实因素,秦宣夫将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

  30年代的法国留学生之间非常熟络,他们曾经组织了中国留法艺术家协会,秦宣夫先生当时负责文字审查。当徐悲鸿到巴黎办展览的时候,秦宣夫和同学向国内发表了很长的文章和介绍。那个时候就表现出秦宣夫是理论和实践两条路线并行的学者,这在他回国以后任教国立北平艺专时也是如此,从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秦宣夫先生在那一辈人当中既实事求是,又能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他对徐悲鸿所做出的客观评价,是非常难得的。

  秦宣夫先生的绘画往往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在常规的绘画路数中突然出现颇具神采的用笔,特别是融合了印象派和中国文化,如《葛岭拉网》,代表了秦宣夫艺术实践的成就。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