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神刻偶人——为徐竹初偶人雕刻展而写

    偶人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现实世界各种矛盾的交织中,艺人以心灵的触角探索与表现那不可及的精神彼岸。他们以形象的刻塑、雕造,以故事内容的拟构叙说着他们感情的寄托,营建了一个艺术的乐土。因此,偶人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其夸张的形和色,刻塑了喜闻乐见的形象,表现了艺术的创造力。民间的、朴素的、直抒胸臆的、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使得个体的、集体的、种族的无意识得以通过形式而外化。一代一代的艺人、匠师便是在这手艺的传承中延展着民族的审美、智慧……

    出身于福建漳州木偶雕刻世家的徐竹初先生,在60余年的艺术历程中塑造出无数具有灵性、温度,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韵和神意,洋溢着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作为中国木偶雕刻大师,深得传统文化的滋养,秉承先辈技与艺,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无愧于时代和人民对他的养育与厚望。具有手工技艺的民间艺术,往往以家族传承更能深得要旨,这里有着文化基因和生理基因的双重关系,有的甚至与生理的特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显而易见、便于解释的是自幼耳闻目濡的熏陶,会化为生活思维、审美记忆、行为方式而进入人的生命本体。徐竹初的前辈皆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木偶雕刻能手,父亲徐年松的名字更是刻在近现代中国木偶艺术史上的。祖辈的品格和艺术激励他更加勤勉地探寻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徐竹初在读中学之际便展露其不一般的艺术才华,他凭借高超的木偶雕刻技艺,在全国美术比赛中摘得桂冠,还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许与鼓励。

    徐氏家族的木偶艺术是福建北派布袋艺术的代表,其造型吸取漳州早期寺庙佛像雍容典雅的特点,线条流畅、饱满、明快;体态丰润、柔和、灵动;徐竹初在继承家传的同时,还精研和吸纳其他地区木偶造型的优长,无论是泉州提线木偶的精致细腻,还是潮汕铁枝木偶的雄浑质朴,皆为他所融入自己得心应手的创造中。从他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可知徐竹初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情感的感知。他将对民俗、人情,对形式美感的发现和领悟运用到木偶创作,使作品呈现出入木三分的写实功力。他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重在对瞬间的捕捉。那种千分之一秒略过的神情直接对应着心灵的真实,逮之则深刻而明了,刻之则化入永恒,趋于无限。超越平庸的模式、程式,创立独特的表现方式是艺术的生路,也是工艺美术创新的思路。徐竹初的可贵之处在于守家规而不囿陈法,重传统而求索创新,融诸家而别开生面。

    创新的意识体现在徐竹初艺术的方方面面。他作品的题材广泛,不仅包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各种行当造型,又根据闽南木偶的特定剧目而有所延伸,创造出缘自于儒、释、道本源和民间传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仙、神形象。

    在木偶头的面部勾绘上,徐竹初不仅借鉴京剧、昆曲等戏曲脸谱的勾绘方式,还结合民间年画的手法,大胆夸张色彩。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胚子七分彩”,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而徐竹初不仅在木刻基形中强调神形关系,在彩绘时更凸显线的勾勒之功力,灵性伴着生动,精致伴着绝妙,洋溢着作者的意象和浪漫的欢愉。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徐竹初艺术创作的高峰期,“文革”十年的蓄聚和压抑的创作热情于此喷薄而出,他修复制作了《大名府》、《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等经典木偶剧目数千部,并扩充了剧中的角色形象。尤为难得的是,他将大量人物造型拓展为眼、眉、嘴、舌均可活动的灵巧木偶。动起来的木偶被注入生命的灵性,偶人可以与现实的人对话,这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使木偶活了。多年来,他又将原有的二百余种戏曲人物造型发展到如今的五、六百种,他凭借艺术在创造、繁衍着一个偶人的世界,由此,他在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人的同时,也攀上了艺术新的高峰。

    走过一个甲子的艺术苦旅,徐竹初依旧刀锋劲健,游刃有余。一个个偶人在他不辍的劳作中诞生。今天,他带着创作的400余木刻偶人和自清代中期以来的家传木偶遗珍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对艺术的至诚之爱以及奉献精神令我们由衷钦佩!

    感谢!感谢!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二〇一六年一月九日

徐竹初简介

徐竹初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木偶世家,徐竹初的祖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开设木偶雕刻作坊。从太高祖徐梓清的“成成是”到父亲徐年松的“天然”作坊,都是闽南赫赫有名的手工作坊。1938年,厦门被日军占领,弘一法师应漳州佛教界之请,于5月8日来漳州说法,住在东门外祈保亭佛祖庙。当时因城里常受日本飞机轰炸,徐家也临时搬到了佛祖庙隔壁的外祖父家中。徐竹初外祖父是个有学问的中医,父亲是个雕刻佛像、木偶的高手,因此,家人和弘一法师来往密切。9月,徐竹初出生了,请弘一法师起名,法师沉吟片刻说:“就叫竹初吧!竹之初是竹笋,初,又有头胎的意思,寓意孩子将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今后,家族事业会像雨后春笋那样兴旺发达。”   徐竹初十岁出头开始学习雕刻木偶,在木偶堆里成长的他迷上木偶绝非偶然。虽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巧匠高手,但世上没有“遗传手艺”,徐竹初的本领全靠一点一滴从父亲那里刻苦学来。他经常挑灯夜战,家中的坯木被他的刻刀削灭殆尽。因为学得入迷,头发曾被灯火烤焦。技艺尚不娴熟时常常会滑刀,鲜血把一个个木偶头染成了“关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徐竹初已能自己独立刻制木偶了。 【详细】

第一部分 妙肖百态

    本部分主要包括布袋木偶,以及少量提线木偶与铁枝木偶。布袋木偶是漳州最具代表性的木偶类别,也是徐竹初致力创作的主要方向。木偶属于表演艺术,多以戏曲的形式出现,因而研究戏曲剧情与人物性格特点,并刻画成为适合表演且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成为他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另外,和“南派”泉州木偶相比,作为“北派”的漳州木偶更多是演武戏,所在风格上较泉州挺拔硬朗。又因武戏多净角,所以徐竹初在脸谱的创作上用力尤多,也最为得心应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徐竹初创作的 “大头”、“笑丑”和“船工”等市井人物也极为传神,既有艺术创作上的夸张与提炼,也符合世俗人物的身份特征,反映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本部作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大名府》和《雷万春打虎》等,人物众多,身份各异,特征突出,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魅力。此外,尚有英雄豪杰、地方名人、旦角、杂丑,以及净角等,琳琅满目,济济一堂。

第二部分 精巧入神

    旧时,木偶贯于民间节令期间演出,多为酬神或娱神之用,所以,剧中常有神仙妖怪出现。和历史、市井人物不同的是,仙怪神佛皆系想象出的角色,所以为自由创作留出了巨大的延展空间。另外,徐竹初木偶世家历代皆善于制作各类神像泥塑,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还有福神、判官等角色,这些作品场面宏大,夸张变形张弛有度,想象力极为丰富。为了突出神怪的超凡能力,不少木偶均是暗含机巧,通过触痛机关,其眼睛、下颌等部位可出现开合的动作,极富巧思与趣味。

第三部分 世家风华

    清代嘉庆十二年(1807),徐竹初的远祖徐梓清(1768-1858)在漳州开设了一家名为“成成是”的木偶店铺,兼做佛像泥塑与玩具。后历经徐和、徐骆驼、徐启章、徐年松(1911-2004),直到第六代徐竹初,以及第七代徐竹初之子徐强。其中,徐年松的木偶雕刻相对写实,技艺高超,名重一时,和泉州的木偶大师江加走并称“南江北徐”。徐竹初木偶世家历经200多年风雨传承至今实属不易,而这些历经兵燹磨难的木偶作品保存至今,更是弥足珍贵。本部分即是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徐竹初木偶世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