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研究

 

 

  苏联美术教育注重基础教学,但也注重创作教学,贯穿在不同年级的创作教学包括了从构思立意到构图、色彩、放大、完成作品等全程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由造型能力和创作表达能力。平时通过小型创作积累经验,在毕业创作上则有更为严格的规范,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创作方法”。总体上看,在创作教学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生活,在思想上认识生活的本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场景和典型人物,形成作品的内涵。在当时,反映革命历史、工业建设和农业生产生活成为中国和苏联美术创作共同的主题,这种从意识形态到艺术思想的一致性使两国的美术创作具有相当的共同点。

  留学生们在接受基础教学之后进入了导师工作室,幸运地得到一批苏联艺术名家的亲授。李天祥、肖峰、全山石、徐明华、李骏进入时任院长的维·奥列尼什科夫画室,林岗、张华清进入鲍·约干松画室,郭绍纲、邓澍进入尤·涅普林采夫画室,冯真进入莫伊谢延科画室,苏高礼进入梅尔尼科夫画室,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王克庆、司徒兆光进入家米·阿尼库申和米·库尔津工作室,这些画室、工作室导师都是卓有成就的苏联艺术家,当年正值创作经验丰富的盛期。罗工柳和伍必端等人作为进修教师,可以观摩、考察多个画室,研修以创作为主。正是得益于名家名师的指导,尤其是这批名师既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取向,又都有宽阔的文化胸怀,热爱中国文化并且尊重中国的艺术传统,在创作指导上启发学生大胆画出“中国风格”,使得留学生的毕业创作呈现出活泼的面貌。

  也正是因为中苏两国在创作思想上的一致性,创作教学的要求是“开放”的,教师鼓励学生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留学生们利用假期和毕业创作时间大都回到了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地区),作为创作的基地。一大批为收集创作素材而画的素描、速写、色彩写生以及大量的创作构图、构思稿,反映了这个群体认真的创作态度。本次展览难能可贵地收集到一批留学生们为毕业创作而画的草图和色彩稿,让人看到他们创作研究的过程,从中也可见不同导师风格对学生创作的影响。

  留学生的毕业创作,记录和反映了1950-60年代中国社会火热的生产建设,它们带着中国的生活情景、中国的阳光和土地的芬芳,更带着中国人的时代精神风貌,在母校的毕业创作展览上展示了富有生机的新中国形象。攻读美术史专业的留学生则通过参加苏联美术考古和遗址考察,研究欧洲和俄罗斯美术史,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舞台美术专业的留学生在毕业创作中同样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全体中国留学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都通过答辩,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导师的好评,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留学生的毕业创作原件留在了他们的母校,成为母校艺术藏品中一笔独特的中国艺术财富,堪称美术交流的佳话。更重要的是,带着毕业创作获得的经验,他们回国传薪授业,著书立述,出版了多种著作和教材,在培养人才和自己的创作上都硕果累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