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中国美术馆在“典藏活化”系列展中,再次以“永恒的温度”为题,展览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是怀着崇敬与感恩的心情,也希望通过展览将艺术作品的情感温度和捐赠者大爱的温度传递给观众……

  彼得·路德维希(1925-1996)教授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1927-2010)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几十年间他们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艺术品,又通过捐赠和外借的方式,让这些艺术品在世界各地几十家博物馆找到归宿,从而推动了世界艺术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国际间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美术馆有幸于1996年3月27日接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作品。作为捐赠的受益者,中国美术馆多年以来致力于这份文明的传递与沟通,通过展览、研究、公共教育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份文明的馈赠,这是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的意愿,也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宗旨。

  这批捐赠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60至90年代,包括欧美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的大师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吕佩尔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因,以及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等。它们构筑了一个时代艺术的全景,使文化超越历史的断裂,连接人类文明的碎片,编绘完整而永恒的图像。

  路德维希夫妇的伟大不仅在收藏,更在捐赠。所以,他们事业的基点,他们的理想建立在“藏”和“捐”二字上。藏,体现了他们高远的目光;捐,体现了他们宽广的胸怀。搜集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而捐给艺术馆,为人类共享,这本身便是伟大的壮举。

  中国美术馆接受捐赠,使我们能够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直接感受艺术大师脉搏的跃动,这是何等的令人感动!我馆曾以不同的方式策划过多次展览。例如:以宗教传说、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及社会生活题材为主线的展览;以西欧、东欧、美洲等空间为线索的展览;还有以时间为线索策划的多种展览。其目的均是借由艺术作品间差异与共性的对比,帮助我们了解欧美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民族性格。

  2014年我们寻找展览主题,以时间、地域、风格梳理出三条线索。在时间上,捐赠作品均为20世纪60—90年代;在地域上,作者广泛分布于欧美战后现代艺术大发展地区;在风格上,作品涵盖了欧美大部分流派,并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路德维希的艺术课——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展”,该展精选117幅中的50幅作品,分为十九个艺术流派,每个流派用百余字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每幅作品进行作者生平、艺术风格及作品介绍。展览先后于中国美术馆及黑龙江省美术馆展出,均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6年值路德维希夫妇捐赠2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与德国驻华大使馆合作,举办了“永恒的温度——纪念路德维希捐赠20周年特展”和“纪念路德维希捐赠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路德维希基金会主席布里奇特·弗兰岑及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富有温度的文化活动。对所捐赠作品的深入研究,对收藏及捐赠意义的再认识,引发了美术界及整个社会的关注。

  今年应广大观众的要求,我们再次于中国美术馆举办“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选展”。重温这些来之不易的作品,我们将永远记住捐赠者彼得·路德维希和伊蕾娜·路德维希这带着温暖的名字!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2月22日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