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2018-06-20


  人文·大陆风景

 

  1937年郎静山46岁,担任第二届全国美展评选部门的委员,同年日本侵华,郎静山在12月,西迁前往重庆仍旧拍摄风景、人以及许多的动物作品。后多次往来于上海、南京与重庆大后方,甚至还远赴新疆,更北上北平等地取景,因此留下气候、地貌各异的风景摄影。他厌恶战争,害怕战争, 而极力记录下完好的山河。

  黑白摄影有其色调的局限,它所赖以呈现真实感的条件,仅限于黑白色调,郎静山喜欢用不同号数的相纸,用赤血盐吃黄。并依作品的需要, 做出棕色,淡淡的咖啡色,或红棕色的调子增添作品的氛围情调。郎静山喜欢玩味色调,暗房作业也容许他再度创造真实景物之外的细腻的形象,调节与缩放焦距之间的细节。冬雪枯树、池塘屋色何处不有,但在识得巧妙趣味的摄像之慧眼。

  8年抗战在1945年8月胜利之后,郎静山有北上平津之行。于夏日摄颐和园、北海池畔晴日之风光。直式的构图之效果加强了崇高气节与行列的垂直感。北海、颐和园池畔瞩目的景色就应了直幅构图的效果。

  风景构图有横有直,描写平原河流多用横式构图,取其延展空间与蜿蜒的后留线条。

  风景照中之拱门、直桥无一不在诠释中国构图深远的概念。只要是必须用眼睛看的,要看得舒畅的 ,不管经过多少年代多少流行 ,都不离中国画理中三远之概念。

  抗战之前与胜利还都之后,郎静山在南京留下许多冬雪的情景。那也许是华南地方才有树的池塘的风景,或是像《南京聚宝山》这么一幅骑驴闲散的乡间景色,那远方的村落屋舍,如剪影般单纯轻快。在如此人间气息的村落人家与休憩闲散的亭台造型烘托之下,这村野骑驴的过客,也彷佛从现实的气息中,带上些野逸清闲的趣味了。而山丘顶上小亭屹立的景象,若恍如隔世般的山水画家信手点染而成。再看那落雪,铺盖野地应和着起伏如波浪般的长桥与山势。正因为这疏疏散散的白雪的单纯,与乡野道路由远而近的空间,组成一片带着闲散趣味的一幕路上风景。

 

  人文·台湾乡土

 

  像许多其他的摄影家一样,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郎静山会把当地地方特色用相机记录下来。但他生前并未展示过他在中国台湾地区所拍的这些纪实的照片。这是因为他展览照片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要用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来强调中国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中国优美的传统文化。

  刚到中国台湾地区的几年中,他拍了许多庙会拜拜、牛墟 、原住民、农夫耕作、渔夫网鱼、一般民俗工艺制作、工人凿山铺路、台北街道等。所有有关人们的生活、工作及生产事业等,无一不引起他的兴趣。一时留住了些许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发展的脉络,也传达了台湾的乡土情怀。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略窥中国台湾地区社会的今昔差异,同时也可追索中国台湾,在人文文化上的转折与融合。

  郎静山的纪实照片尤为可贵处,在它不只是纪实,它也涵盖了郎静山本身对人文之观点,及对美学构图之偏好与要求。《工作者之二》、《台湾水牛》及《点香》三幅作品,明显是郎静山惯用的斜线构图,而且从倾斜的高处拍摄,更是别有风味。几张原住民的作品,把原住民的生活写照,放在阳光灿烂的住处。卖水果的《工作者之一》,真实的记录了台湾盛产的各种水果,与早期水果贩卖的简约陈列。《50年代台湾》记述了台北街道,扶疏的凤凰木,以及人们三两行走的情况,洋溢着那个年代的独特面貌。

  在他的纪实作品中,往往郎静山透露出一份沉稳静谧的情调,予人一种远离庸俗常规的面貌,从而产生别具风格的真实。朴素宁静的美感处处可见,意蕴深长中也透露了一份淡泊名利的态度。或可说郎静山生具有一对照相眼,加上长年在4英寸×5英寸的底片上磨练。任何在镜框中出现之图面,他就能找到那最适切,最能传达他精神的角度与画面。

郑治桂


文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