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2018-06-20


  集锦·中国山


  郎静山的“集锦山水摄影”,主要在呈现中国山水画的“风景观”(landscape)—一种从中国传统山水过渡到西洋风景,一个吊诡的“洋派”中国山水美景或“有强烈中国风”的西式景观。最显明的是郎氏使用的器材(西方机器之眼与媒材)与主题运用(执着于韵味,特别是气韵生动的暗示)的中西杂揉状态。他“收尽奇峰打草稿”,再现了中国特定的山水风景范式—一些带有文化象征的材料、隐喻的姿态。“集锦”当然不是毫无目的的拼凑,“集”了之后的“景”要成为“锦”,必然牵涉到创作者的选择与诠释。郎静山这类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景与物的强烈对话性,以及其所营造的“山水/风景”(或“风景/山水”)范式,其所完成的风格,为“山水/风景”开创一个新的视野,并作为我们欣赏山水/风景之美的参照。

  以集锦为主要创作手法,郎静山显然并不顺从于外在如实的自然,而是采集自然元素,再造心中的桃花源,这也呼应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山水理念之雏形。不过,他的中式山水观,因为媒材带有强烈的现代感,因此更覆上一层革新的意味。

  郎静山的风景范式为何?首先他谨慎地选择特定素材:松竹、奇木、烟云、层山,最重要的是高士,用以彰显那个桃花源的境界。其次,图像之间需要营造特定的构图对话,以达成“气韵生动”的效果,一种特定的中国美学修辞。总的来看,这种组合要简洁但又深刻有意韵:前景的一株松、几棵树,姿态奇异,彷佛有所指向;旁坐云游高士,如有益友相伴;周遭环境,清明雅朗,步步为营,层层含蓄,意境缓渐升华,历经烟云转折,远山含笑在目;此一中国山水旅程最终在意犹未尽的缭绕中完成。这种有故事性的安排,是物与景的对话,以景物寓意的企图极为强烈鲜明。这种观看状态,让作品中景与物的对话加入了另一层的交流:人、景、物,人的“集”与形成的效果“锦”让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有另一层深意。

  郎静山的作品中的图像,牵引出了人、想象和心境,这些关系又有特定的东方美学指向,是既封闭又开放的状态。从当代视觉符号观点来看,每一图像有其特定的历史脉络或领域,从脉络中抽离出来和其他脉络的图像并置、重叠,构成了脉络之间的对话,郎静山事实上可以说是有这种理论的实践雏形,有其开创性,特别是他所处的年代。

 

  集锦·人与自然


  自然是心灵之反映。

  美国文豪梭罗语:“唯有当一个人离群索居时才可体会出生命之意义。”

  中国禅宗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指生命中不同之境界。两者皆隐喻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之关系。

  自然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而改变。一个人如果多接触大自然,就能体会到什么叫作“顺其自然”。它不会因为人不希望下雨而有所改变。有时候无为反而会让一切自行实现;反之,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表现(有为),可能就必须以其他方面作为代价。

  道家的自然观,是要人透过欣赏自然,体验什么是“道”。道是“究竟的真实”(最后的真实)。人活在世界上的时间非常短暂,几十年以前没有我,几十年以后也将没有我,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每天都有人离去。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道家思想认为,这全是因为我们与道有所接触。

  道家思想与儒家不同。儒家强调修行,认为每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都可以学习儒家,努力保持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道家则认为,只有少数成熟的人,可以在智慧上得到启迪。这就是所谓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样的心态叫作“一往平等”,亦即任何东西,只要存在,都分享着道的资源。因此它的存在也就值得欣赏。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既不功利也不实用,不谈道德也不讲知识,纯粹就一物的存在来肯定它的价值,因为有道,一切才能存在。

 

  集锦·创意

  

  集锦摄影是郎静山摄影艺术的创造,也是发明。本质上属于暗房技巧的运用,利用多重曝光,与不同影像的重叠或遮蔽,来产生图像主体与背景之间的虚实关系。他不仅限于实物的曝光反白的影像,甚至相同的影像,重复叠影的朦胧效果,更是郎静山将山水如画家般地剪贴、挪移,以及布置经营。其技巧从单纯的影像曝光的伦理出发。其实验精神或趣味性,虽令人联想到西方摄影与艺术的创造性,却包含了郎静山中国思想之特色与气质。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与其说是以中国山水的大前提作为元素,来演练这如同实验室般的暗房技术 ;不如说是中国山水那缥缈四时的自然气息,与山水传统由来已久的风格与气韵,浸润郎静山的脑海,进入他的灵魂。中国道家清虚收敛的哲思,使他拥有挪移万物垄罩自然的胸襟,加之以摄影技术,对应上中国笔墨的南辕北辙,即如科学之与人文的互补与对立,在郎静山的暗房里自然地合为一体。这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巧妙解释。

  集锦摄影是一个中国式的语汇,一个东方的思维。摄影是可以集锦万物锦绣于一方感光画纸,让天光流动, 让翠树掩映,使山石随光影气化于空气时隐时现。如石有三面,景分远近,高远、平远、深远之深度与空间等。种种中国山水画论中的景深、构图、调子、明暗、质感、体积、透视、层次等,效果莫不在一方黑暗的斗室中微妙地曝光环境中,浑然一体实现郎静山一张张集锦的摄影。这是一个西方人未曾体会过的视野,也是东方人未曾从摄影得到的印象。这个从东方出发的美学,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的自然观照艺术。如有思想,必当然跨越文化的藩篱; 技术如有层次,必升华至毫无滞碍的高度;而风格,正是以技术和观念并行不悖地来往古今,纵横中外出入东西的一个自由的精神。集锦摄影突破了摄影技术,突破现有的世界却又来自于现实世界与动人的元素。他进入暗房,琢磨光影,在朦胧之中浮现事物,在自由无碍地运用集锦,在灵性的层面传达他的精神与艺术。

 郑治桂 廖新田


文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