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所尊敬的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之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之一,也是中德文化交流的盛事。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珂勒惠支的作品题材丰富广泛,对生与死、悲与喜、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对母爱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爱的光芒的瞬间之刻画,可谓主题鲜明而又入木三分。“这是一个无助而彷徨的时代,我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我要经历这个时代、勾勒这个时代、影响这个时代。”——这便是这位有着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创作信条。在德国,众多的学校及马路都以她的名字命名。早在东德、西德统一之前,她对社会时弊的批判、她所秉持的高尚人文情操就已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珂勒惠支的艺术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版画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可以说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几代版画家都深受其影响。 【详细】

珂勒惠支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 ,一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 建设大大鼓... (展开)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

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国际著名的美术馆 "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在京开幕

2015年10月21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基金会协办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展系列: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文化部外联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蒲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著名艺术家杨力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版画家广军,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郭俊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等中方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德方嘉宾有: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及夫人,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展览策展人、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教授克劳斯·西本哈尔,展览策展人、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博士马蒂亚斯·亨克尔,德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艾西莉亚·巴克尔,基尔艺术馆馆长安妮特·胡希... 【详细】

珂勒惠支的自画像

珂勒惠支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一部“人物姿态和表情的词典”,但是,她自己的自画像中的姿态是单调的,表情是“匮乏”的。更甚的是,珂勒惠支的自画像,不但在自身外观描绘上没有美化不说,在她的大多数自画像中,往往呈现出一副疲惫、忧郁,陷入自身思考的状态,而自画像中的环境、服饰、动作几乎都粗略描写。这相较艺术史上其他艺术家精心雕琢和布局的自画像来说,显得相当“纯粹”。

对中国的影响

凯绥·珂勒惠支是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以自己的作品反映无产阶级生活和斗争的版画家之一,在我国革命美术运动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不少中国进步木刻青年,无论是创作思想或是表现技法,都受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产生与发展于上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那时的上海,进步的美术青年,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在创作上又受着资产阶级艺术的冲击。承受着政治上、创作上和生活上的多重压迫,处境虽然困难,他们在以珂勒惠支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的指引与影响下坚持奋斗,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不断开展进步木刻运动,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木刻第一次真正的吸收了西方的风格,从而改... 【详细】

珂勒惠支的艺术观与鲁迅的悲悯情怀

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是反对印象派绘画的客观性,然而,珂勒惠支并不属于严格的表现主义,她属于社会主义的艺术思想。珂勒惠支的艺术特质与鲁迅有极大的相似性,比如画面上的“阴郁”情绪,表现民众的生命在死亡和折磨的痛苦中苟延残喘,并表现出民众主义的同情态度。鲁迅对珂勒惠支的关注可能在两点:一是珂勒惠支对底层民众的社会主义关怀,二是珂勒惠支版画的死亡主题以及对民众灵魂的表现,与鲁迅在艺术精神上有一致的地方。鲁迅生前最后一年还写过一篇关于珂勒惠支的文章《死》,他引用史沫特莱与珂勒惠支的一段对话:她问珂勒惠支,“你从前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珂勒惠支“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我是一天天老了!’”鲁迅认为,“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