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交互视象 > 中国美术馆执行策展人/张苗苗

中国美术馆执行策展人/张苗苗


  

  作为两岸当代艺术交流的重要项目,这次展览延续了前两届的策划方式和组织模式,从2009年的“讲述”到2011年的“复感·动观”再到今年的“交互视象”,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实际上已成为两岸美术馆间合作的重要品牌性交流大展。

  “交互视象”展览反映了两岸当代艺术发展的最新现状,包括两岸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最新特点,由此展示两岸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在策划理念上,今年的展览与以往有所不同,即在展览内部实现了两岸艺术家作品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展览致力于在相同的坐标下探讨两岸艺术家在使用相同的媒介、技术,或者面向同样的现实题材时所创作出作品的不同面貌。我们两岸执行策展人都认为,这种作品对应形成的展览结构,反映了两岸当代艺术同中有异,异中又有所不同的特点。

  “交互性”成为贯穿展览的线索,它指向三个方面的交互关系:第一方面体现在作品内在的交叉性、重叠性与多向度关系;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两岸面对共同的全球化进程,当代社会都市化进程和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过程里,艺术家创作不仅要面对这些新的现实景观,与此同时,两岸艺术家也要面对同样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地域文化特质。这些不同的元素交织在艺术家创作中就形成一种“交互视象”的景观。第二方面是指展览的作品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此次展览中,多件作品都需要观众参与才能完成。比如大陆艺术家吴珏辉的《三号风景》,远处看上去是一些微小杂物的放大影像,但是当观众靠近时,会发现自己的影像被无限缩小出现在艺术家设定的空间里面。有意思的是,艺术家把布展留下来的这些杂物处理成类似山水画一样的空间景观,观众被缩小的影像就好似游走于山水之间,这种体现“互动和交流”的作品也是展览的一大特色。第三个方面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是寻找两岸参展作品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大陆艺术家王雷和台湾艺术家游文富使用类似的编织手法来做作品,王雷使用常见的卫生纸、报纸编织出来各种各样的服饰,游文富则是用竹篾编织出立体书法“天人”。他们的作品都渗透着手工造物的理念,但编织出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相互之间形成的呼应关系,不仅很有意义也很具有代表性。

  在展览中,通过相互对应关系,使得两岸当代艺术创作的差异性也鲜明地体现出来,例如,台湾艺术家在体现“交互视象”主题时,其作品大多是与记忆、个人生活有关的一种表述。这也体现出艺术家“看”世界的视角,即艺术家怎样观察世界。比如台湾艺术家徐瑞宪的《旅行者之翼》,徐老师用机械装置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留学期间的记忆,非常生动也非常感人。另外,台湾艺术家借助影像和电脑科技非常好地表达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特殊感受。比如曾御钦在作品中表达了年轻人在聚会后的状态,非常符合当代社会的情况。而大陆的艺术家更偏重于宏大叙事,把视角投向社会现实,例如薛堃、李亮等年轻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作品就具有鲜明关注现实、深入现实的特点。实际上,两岸策展人选择对应关系的方式来呈现展览,也是希望观众通过理解这种关系来探寻两岸艺术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更加理解展览的内容。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