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交互视象 > 媒体报道

【北京青年报】海峡两岸艺术的"一对一"


  一提到“两岸”,内心就生发了距离,最易记起的就是余光中的《乡愁》。然而,随着海峡两岸之间交流的简便和频繁,诗中的记忆似乎不再那么浪漫。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合璧展出,满足了很多人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也同时激发了两岸之间更多类似活动的积极开展。《交互视象——2013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是自2011年中国美术馆与台湾美术馆首次开展公共教育交流之后的再次合作。

  本次“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以“一对一”的“交互”展开。交互,顾名思义,多有相互、交替之意。准确地说,本次展览是继今年5月23日在台湾美术馆开幕的同名展览的一次平行展,两者在地理环境、受众环境、人文环境等之间展开了对话和交换,并通过雕塑、互动装置、油画、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呈现这一主题。

  如大陆艺术家王雷的《手织手纸》与台湾艺术家游文富的装置作品《天人》形成交互关系等。《手织手纸》与《天人》将人的自我创造和改变置于首位,以纸、竹为材料,展示作品空间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时间性。

  这种时间性的改变和保留在展望的《我的宇宙系列28》中也同时显现,作者记录石头自然属性的两次变化,即从“@然风景”到“人工风景”的升华;台湾艺术家李义弘的《石头时代II》则以水墨、影像相结合,抒发传统水墨的现代韵味。此外,还有大陆艺术家陈文令的雕塑作品《城市公牛》与台湾艺术家席时斌的《模型·阿湿波》,大陆艺术家许仲敏互动装置作品《楼》与台湾艺术家蔡坤霖的装置《伏流II》等形成的看与被看、体验与被体验的交互关系。

  观者或许惊呼彼此交互关系存在的差异性,却也一定能够触摸到两者的共同性。也正是这些作品的异同,延伸了它们的价值阐释和美学讨论,包括涉及对传统手工文化的挖掘,个体对城市化、全球化的理解,以及在现代科技理念与当代艺术美术之间的探索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相比个体,艺术的复杂性是无法视觉的。即便对已然的事实,我们可利用的也很有限,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消化。

  以“当代”之名在全球语境下得以平行对话的同时,事实也正在改变过去纵向发展的艺术模式,而逐步走向了横向发展的“大”局面。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转型,这段历史被过去和现在反复讲述。显然,那些年的“时代精神”还在影响着我们。相比,台湾地区的当代艺术转型相对略早,但却在近30年,特别是千禧年之后出现了边缘化现象。此时,海峡两岸的艺术以“当代”之名出现在同一展场,是大势所趋,还只是方式上的选择?值得思考。


文档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