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交互视象 > 媒体报道

【中国文化报】看与被看:两岸当代艺术的交互视象


  “我自己长期从事传统水墨的创作,从没想过为了‘当代’而画当代,但是在经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洗礼后,自发地产生了当代艺术的创作。我是以传统的水墨线条为基础,用丰富的当代语言和不同材质的相互对应来对作品进行诠释,强化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交互视象’这个展览主题让我感受很深,但是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可以和大陆艺术家展望[微博]的作品形成某种对应,并获得很有意味的阐释。”8月26日,“交互视象——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台湾艺术家李义弘的一番话,也道出了此次展览的主题和特色。

  作为两岸美术馆共同策划,并在北京、台北两地互办的两岸当代艺术双年展,“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曾在前两届展览中以“讲述”和“复感·动观”引起关注,今年以“交互视象”为主题推出的展览,在5月至7月于台湾美术馆先期展出时也引起很大反响。展览邀请了大陆和台湾当代艺术领域各18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不同类型。而别有新意的是,两岸艺术家的作品首次以“一对一”并置的方式展出,让人们看到在当代艺术领域两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创作特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说,“交互”可引申为交流、互动、促进、革新,意义多重。此次展览由大陆与台湾策展人共同策划,体现了两岸紧密合作、良好交流的发展态势。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曾经历向西方当代艺术模仿学习的阶段,但艺术要发展,一定要推出原创作品来表达体悟和思考、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这样才有价值。中国美术馆执行策展人张苗苗认为,两岸当代艺术的一个共同点是两岸艺术家都在全球与本土的交互中思考,都在努力探讨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文化挑战,“交互视象”展现了在此背景下艺术创作中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台湾美术馆执行策展人林晓瑜则将“交互视象”的主题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反映艺术家对传统的新尝试,艺术家怎样凝视传统、回应现实,二是艺术家对工业技术和资讯社会的反思,三是对各种媒材的掌握和尝试,四是对现实与幻想、记忆与经验的再现。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如果对“交互视象”的学术概念不甚明了,走进展厅便能有更切实的体会。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正是李义弘提及的展望与他的作品形成的“组合”:展望以“石头”为素材创作的《宇宙系列》记录了石头自然属性的两次转变,从自然界被复制到一种类似“自然山水”的不锈钢风景中,显示了艺术家将传统语言与当代媒介交互打通的探索;而李义弘创作的水墨作品《石头物语》也以“石”为意象,但他将水墨的皴染、层迭与摄影的影像效果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自然物象的独特感受。同样是绘画,台湾艺术家曾雍宁用彩色圆珠笔画出了火热斑斓的景象,大陆艺术家刘文涛则用铅笔画出了较为单纯宁静的画面,同样看似简单的创作却共同呈现了崭新的绘画体验,形成了让人惊异的视觉效果。大陆画家范勃的《木言系列》和《清林系列》与台湾画家连建兴的《石碇之乡愁停泊》共同体现了两岸艺术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思考;大陆艺术家王雷用卫生纸和报纸编制的衣饰与台湾艺术家游文富用竹篾编制的立体草书“天人”二字形成呼应,反映了对传统的手工造物精神的呼唤。

  除了两岸艺术家作品间的交互设置,作品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也可圈可点。大陆艺术家许仲敏的《楼》不断闪着眩目的蓝光,当观众走近它时,这件庞大的互动装置会自动旋转起来,八层“楼”上的“众生”形象也在旋转中变幻,展示了艺术家对生命轮回的新认识;台湾艺术家蔡坤霖的装置作品将家庭日常用具用水管连接起来,当观众触碰水龙头开关时,就会听见水管发出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想象与体验;大陆艺术家吴珏辉的影像作品,让观众看到被拍摄的小物品在屏幕上放大成如山水画般的风景空间,走近它,观众便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大陆艺术家更多地在表达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宏观理解,而台湾的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到了生活和经验的细微之处。”参展艺术家陈文令说,通过此展可感受到两岸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的不同之处,而通过彼此在不同层面上的交流互动,可以让双方的艺术态度和应用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展望则表示,表面看两岸艺术家同根同种、作品很相像,但通过作品中的细节可以看出,台湾艺术家往往思考问题更加深刻,大陆当代艺术近年来出现过度商业化、毛糙不踏实等问题,希望通过两岸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借鉴并尝试着解决一些共同问题。

  


文档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