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 > 交互视象 > 台湾美术馆执行策展人/林晓瑜

台湾美术馆执行策展人/林晓瑜


  

  这次展览的名称叫做“交互视象”,其实交互这个名词在台湾不经常使用。所以我们两个执行策展人也讨论了很久,什么叫做交互。最后我们把它定义在一种交流和互动。其实在这个作品的选择上面我们发现台湾的艺术家和大陆的艺术家他们常常探讨的议题或概念可能是相近的,但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却又这次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名称叫做“交互视象”,其实在台湾,“交互”这个名词并不常用,所以针对“交互”,我和中国美术馆的执行策展人也讨论了很久。在选择作品时我们发现,台湾的艺术家和大陆的艺术家探讨的议题或概念常常可能是相近的,但是他们的作品表现形式却又有所不同。因为把大陆和台湾艺术家的作品放到同一个空间来展出,就形成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彼此交流和互动的对话关系。最后我们把“交互”定义为一种交流与互动。

  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方面,因为我负责邀请台湾艺术家,所以提出了一个18位参展台湾艺术家的名单。我的选择是在近两年持续创作的艺术家,而选择的作品也是以两年内发表的新作为期限。当我们的名单出来以后,我就在和中国美术馆执行策展人张苗苗一起讨论,在这之后,张苗苗这边也了解这些台湾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从而形成了大陆艺术家的名单。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一起讨论时发现了作品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艺术家本身来看,作品通常都是反映现实状况,内在与现实的交互也总是存在其中。以台湾艺术家来讲,他们很喜欢探讨自我的内心的状况,在创作中体现对时代的反思,形成了成长背景与外在环境的一种交互关系,通过作品主要讨论了现实与理想的交互体现。

  这次的参展艺术家比较偏重中青辈,当然其中也有几位很资深的艺术家。我们发现年轻一辈的两岸艺术家受到网络资讯的影响很大,大陆艺术家的作品还是比较倾向具象表达,或是对于整个大时代大环境的表达。台湾艺术家的目光则更多聚焦在对日常、细微、私密的探讨上,这也反映了外在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讯。

  展览5月在台湾美术馆展出时受到很多好评,因为参展艺术家以中青辈居多,作品所反映的事物和日常生活很接近。对于观众来讲,很容易理解这些作品,也很容易亲近他们。展览在移师中国美术馆之后,展示效果也与在台湾美术馆展时不大一样,因为台湾美术馆比中国美术馆的空间要大,中国美术馆的空间则比较集中,所以很多作品的展示效果比在台湾美术馆展出时要更好。有几位台湾艺术家,他们根据两个美术馆的不同空间调整了自己的作品,比如刘文瑄在《移转地景》中根据中国美术馆特有的“柱子”元素来构图,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作品。还有徐瑞宪的《旅行者之翼》和刘国仓、梁弘的《记忆草图2013》都是根据中国美术馆比较集中的空间重新调整了作品形式,效果反而更令人惊艳。

  在两岸继续开展当代艺术交流方面,我是有一些新的想法,但是还要和中国美术馆共同讨论。因为我觉得这一次的展览名称叫做“交互视象”,在执行上面是由两岸各自来邀请艺术家,我觉得未来的交流互动可以更紧密,使两岸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进行一些更深入和直接的合作。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