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文字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而逐步地在实用中表现艺术—书法。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比较成熟的甲骨文,从金文、小篆的古文字到隶、楷今文字,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资源。书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代表,传承与发展书法艺术是时代赋与我们的使命。书法的发展离不开对前人优秀技法、书理的学习、消化与吸收。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创新与发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5)』立足于翰墨的传承—即从临摹到创作,从书法发展史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双重视角去认识、研究与激活古代书法经典,推进当代书法创作健康繁荣发展。展览由学术专家组经民主程序认真推荐,提名了五十一位代表性书法家。展览提名书家分别对不同书体进行了临摹与创作,力求体现书法在当代传承的最佳状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阐发中国书法传承、发展创新的内涵。展览分真、草、隶、行、篆五部分组成,既展示书家对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又表现着当代书法创作的新技法与新理念,是新时期中国书法成果的直观的、集中的反映。 【详细】

新闻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中国美术馆一层方厅热闹非凡,我馆结合自主策划的 “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5)”,举办了题为“翰墨传情——我在中国美术馆过大年”的开幕教育活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以及参展的四位书法家李刚田、胡抗美、王学岭、李胜洪出席活动并与公众热情互动。活动吸引数百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公众热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历届“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都以教育活动的形式代开幕式,充分彰显了中国美术馆艺术服务大众的宗旨,体现了亲民、务实、节俭的新风尚。活动力求唤起更多公众对于书法美、艺术美的热爱,继承并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详细】

篆书

《说文解字》云:『篆, 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 引笔而箸于竹帛也』。广义的篆书包含甲骨、金文、小篆以及后世的各种篆书。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它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审美要素:用笔,结字,章法。所以,甲骨文的出现,书法才成为具有真正艺术意义上的『书法』。自商后期至秦统一,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赡。秦皇兼并天下,统一文字,名为秦篆,又叫小篆。 【详细】

参展作品 更多>>

大篆《周礼·太官》联
作者:丛文俊
临《散氏盘》
作者:丛文俊
《离骚》摘录
作者:高庆春
临包山楚简
作者:高庆春
抚汉私印
作者:李刚田
宋人词句集联
作者:李刚田
宋人词句集联 (2)
作者:李刚田
临《泰山刻石》
作者:刘颜涛
临《泰山刻石》 (2)
作者:刘颜涛
王维诗二首
作者:刘颜涛
大篆《君子·吾人》联
作者:王友谊
临《石鼓文》
作者:王友谊
李白《忆秦娥》
作者:许雄志
临甲骨文
作者:翟万益
甲骨《初阳·中夜》联
作者:翟万益

隶书

《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 篆字难成, 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 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 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代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书法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两汉三百余年间, 书法由籀篆变隶分, 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 至汉末, 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特别是东汉以来,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此时业已萌芽。隶书者,篆之捷也。 【详细】

参展作品 更多>>

集水心句联
作者:鲍贤伦
集水心句联 (2)
作者:鲍贤伦
临《里耶秦简》一节
作者:鲍贤伦
临《杨淮表纪》
作者:何应辉
自书诗
作者:何应辉
成公馁《论隶书体》
作者:刘文华
临《张汜请雨铭》
作者:刘文华
古文两则
作者:毛国典
临武威仪礼简
作者:毛国典
《追慕·别出》联
作者:王宝贵
《追慕·别出》联 (2)
作者:王宝贵
临《好大王碑》
作者:王增军
毛泽东《祭黄帝陵》
作者:王增军
临《张迁碑》
作者:张继
崔瑗《草书势》
作者:张建会
临《鲜于君碑》
作者:张建会
临《开通褒斜道》
作者:周俊杰
张时彻《渡黄河》
作者:周俊杰

楷书

《宣和书谱·正书叙论》:『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楷书亦称『正楷、真书、正书』。自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小篆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汉隶直接孕育出了楷书。按其大体发展规律,楷书萌芽期于两汉,发展期于魏、晋、南北朝,繁荣期于隋、唐、五代,守成期于宋、元、明、清及当今。 【详细】

参展作品 更多>>

临赵孟頫《汲黯传》
作者:韦斯琴
《天清·情至》联
作者:旭宇
临《李元和墓志》
作者:旭宇
临王羲之《乐毅论》1
作者:杨明臣
临王羲之《乐毅论》2
作者:杨明臣
临王羲之《乐毅论》3
作者:杨明臣
临王羲之《乐毅论》4
作者:杨明臣
临王羲之《乐毅论》5
作者:杨明臣
临王羲之《乐毅论》6
作者:杨明臣
乐毅《报燕王书》
作者:杨明臣
临《张猛龙碑》
作者:张改琴
临《张猛龙碑》 (2)
作者:张改琴
王勃《滕王阁序》1
作者:张改琴
王勃《滕王阁序》2
作者:张改琴
王勃《滕王阁序》3
作者:张改琴
欧阳修《笔说》
作者:张荣庆

行书

张怀瓘《书断》:『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相近,而其形式亦与『八分楷法』及后之『正书』接近。最初的创始亦是普通书写者,将八分书写得较流便而去其隶体波势,即成行书了。从汉末出土的各类简帛书中我们可以窥其根由。在汉末,行书并没有流行。直至东晋王羲之的出现,行书才真正盛行起来。行书至王羲之,其实用性和艺术性被完美地结合。从而形成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帖派』。 【详细】

参展作品 更多>>

《舟行·身在》联
作者:陈洪武
《舟行·身在》联 (2)
作者:陈洪武
临赵文敏信札六通
作者:陈洪武
临《黄州寒食诗》
作者:李胜洪
郑板桥诗
作者:李胜洪
临王随笔
作者:孙晓云
阮籍诗二首
作者:王金泉
临米芾《蜀素帖》
作者:吴东民
陶渊明《饮酒令》
作者:吴东民
临米芾《研山铭》
作者:徐本一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作者:张世刚
临董其昌书
作者:张世刚
临米芾信札
作者:张文平
《章安杂说》一节
作者:张锡良
临赵孟頫书
作者:赵社英

草书

《说文解字》:『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章》、王羲之《初月》、《得示》、张旭《古诗四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 【详细】

参展作品 更多>>

临《书谱》
作者:陈海良
临徐渭《草书诗轴》
作者:何连仁
苏轼《题西林壁》
作者:何连仁
毛泽东《登庐山》
作者:胡抗美
临王羲之《上虞帖》
作者:刘洪彪
许浑《早秋》
作者:刘洪彪
临李白《上阳台帖》
作者:聂成文
许浑《谢亭送别》
作者:聂成文
临傅山书
作者:田树苌
李白诗句
作者:王厚祥
临怀素《自叙帖》
作者:王厚祥
杜甫《春夜喜雨》
作者:王乃勇
临王铎草书
作者:王乃勇
临张瑞图书李白诗
作者: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