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亲历纪实

  文/闫振强

  几年前就有一个梦想,希望印象派绘画来中国展出,亲眼目睹大师们的名作,没想到中法文化年的展开很快就实现了这个愿望。

  印象派绘画是我最喜欢的西方画派之一,他们突破了古典绘画形、色的限制,走进大自然,深入研究光、色的变化,形成笔法奔放、光色多变、自由表达和独特风格的画派。尤其是克劳德•莫奈的《睡莲》,在一天中各个时段的光色变化中都有体现,而且,笔触在画布上灵活、随意的运用,达到了自如的状态,整个画面就像中国画的意境,深邃而空灵。  其他画家如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都是非常强调自然光线下人物、景色的瞬间捕捉,对光的色彩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剖析,他们反对学院派绘画脱离生活的教条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是西方绘画走向现代的里程碑。

  这次法国印象派绘画集中来中国美术馆展出是第一次,也是中法文化年的一部分,全馆上下非常重视,所以,我们几位直接参与人员全力以赴,为办好这个重要展览尽心尽力。从9月29日开始,51幅作品分5次陆续运抵北京,我们整装迎接、清点,将作品运送到专为印象派绘画设置的画库,画库保持恒温恒湿,具备基本的存储条件,法方感到满意。10月3日,中法双方会晤后,会同海关人员正式开箱检验,在开箱的那一刻,新闻媒体蜂拥而至,争相目睹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和捕捉第一手资料,然而,却影响了我们的点验工作,不得不暂停下来,满足他们抢新闻的热情。中国美术馆、奥赛博物馆、海关工作人员三方共同抽检了三个木箱,其中一个木箱是宣传资料,待海关人员核实完毕,我们才正式开始验收。

  这些作品的包装非常讲究,分内外两个箱体,中间用硬海绵隔离,作品用专用纸包裹,与箱体之间也用海绵隔离,整幅作品都不与箱体接触,保证了作品运输中的安全性。开箱的第一幅作品是卡米耶•毕沙罗的《艾拉尼的疯人院》,这幅作品并不大,景色也很简单,用轻松的短线点成,整幅作品保存较好,没有太大的损伤,仅画框有一些裂纹和脱漆现象。与我们合作的法方保管员Anne Roquebert(安妮•罗克伯特夫人)和修复专家Catherine HaviLand(凯瑟琳•哈维兰德夫人) 都非常认真。由于双方初次合作,互相并不了解,所以对作品的检验就格外谨慎。这些昂贵的作品基本上保护完好,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画面有大量的龟裂,还有许多脱色现象,不少的作品经过修复后画布变薄,笔触也不自然,和原作相比显然缺乏原创的活力,画框也有许多裂缝和脱漆现象。检验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好的眼力,以及对油画创作的经验和感悟,所以,我重点观察画面上笔触的走向,易裂、易脱色的部位,修复后的痕迹,边沿的磨损,以及所有的细小裂纹,更主要的是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硬伤,这些,我们都做了详细的纪录。我们发现的许多问题甚至是法方没有发现和纪录的,经过双方认真审核、确认,都做了标示。最后检验的是最大的两幅作品,也是价值最高的作品,一幅是爱德华•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一幅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这两幅作品在高光部分和颜色较厚的部位都有严重的龟裂,尤其是《吹短笛的男孩》裂纹很多,画框的损伤也很严重,检查这两幅作品就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一件件审视这些作品,内心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离这些大师的名作是那样近,近到甚至可以称为“0距离”,清点也无疑是一种“抚摸”。此时,亦有时会有一种错觉----我是在与画家对话吗?画面上流动的笔触、飞扬的色彩,或晴朗、或阴郁的光色,从我指间慢慢展现,似乎画家的笔在激扬地挥舞着。人物是鲜活的,风景是秀丽的,异国风情却不陌生,就像我曾经涉足过的胜地,呼吸着或温暖、或湿润、或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光色变幻的迷人景象,我有点飘飘然了。我最喜欢的是贝尔特•莫里索的《芭蕾舞女演员》,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诗意,“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温暖的光照在脸上,透露出一种神韵,跃动的色彩充满生气,双目深远,肌肤微妙,令人味之不尽。还有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半身像•阳光效果》,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的《拉赛勒圣克罗的栗子树林荫路》,埃德加•德加的《舞蹈课》,卡米耶•毕沙罗的《雪中的林间大道》,克劳德•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和《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这些作品在自然光线下熠熠生辉,显示出画家对光色的深入研究和色彩的熟练把握。静静凝视这些画幅,或大或小间总是透露出和谐的基调,看似厚重的颜色,实际很薄,薄中显厚,就像中国画用墨,并不是越黑越厚,而是笔笔积加,淡中见厚,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这是否可以说,任何不同的艺术当他们走向极致时都体现着相通的艺术规律。

  51幅作品中,价格最高的是爱德华•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这幅作品最令人欣赏的是他的单纯之美,黑、红、白三色构成了沉稳、典雅的直观形象,小S型的躯体与横竖笛、管相切,再加上铜扣、黄帽边的点缀,使整个画面庄重、简洁又有变化。埃德加•德加的《舞蹈课》和《咖啡馆》,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从人物准确的造型,严谨的刻画中可以看出,画家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细致程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这两幅作品虽然是室内画,而光的运用却非常自然,尤其是《舞蹈课》,给人一种通透感。克劳德•莫奈的《睡莲,晚间效果》,是他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晚霞中的倒影深沉、绚丽,片片睡莲静伏期间,飞动的线条,火红的云光,打破了暮色的沉郁,营造出一个悠悠的境界,就像一首诗,令人无限的想象。莫奈的《巴黎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是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画面间由四个三角形分割,舞动的三色旗破解了构图的呆板,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蓝天白云下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疏疏密密的色块中,仿佛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然而却都离不开具体形象,阳光中的街道或暗、或亮,令人在激情中感悟愉悦,处理这样大的场面,细致描绘是没有意义的,只能靠印象中的主观性,在短时间的记忆里去把握,这就是印象派的高明之处。其他作品也一样,如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躺着的背面裸像》,按人体比例要求不一定准确,但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所以我以为艺术从客观到主观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感悟的。在这个展览的编排中也能看出,从最初学院派严谨的画风,到最后保罗•塞尚的现代绘画萌芽,经历了一个渐变的历程,这个历程是值得赞颂的。

  卡米耶•毕沙罗的《雪中的林间大道》,简单的景色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色彩,飘雪的天空凝聚着迷离的意境,或匆忙、或悠闲的行人以及华丽的马车,就像一曲轻音乐,令人无限遐想,轻松的笔触间,透露出画家怡然的心境,窗外观街景也是一种浪漫。阿尔弗莱德•西斯莱的《拉赛勒圣克罗的栗子树林荫路》,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景,这幅大画所表现的是一个宜人的景色,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空旷的原野,茂密的森林青翠欲滴,在温和的阳光照耀下,透露出古朴、原生态的美,这种美是我心的向往,整体的感觉、大笔触的描绘,显示出画家沉静的心态和把握大画的技艺,而我却感觉到画家内心的晴朗和博大,以及温和的秉性。还有他那幅《从巴迪侬的花城望去的蒙马特高地》,层云映衬下的浓绿的草地中间,几棵未发芽的小树直刺天空,破解了远处高地的单纯,运动的人群和错落的楼房在温润的空气中宁静而和谐。克劳德•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和《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是两幅不同光线下的特定描绘,丰富、快意的光照效果,满构图的块、面处理,给人一种异样的美,这种美是凝重外的希望,是光灿下的冷静,所以这两幅作品是那样的有分量。最能体现印象派风格的作品是莫奈的《艾特达的马纳博特:水中倒影》和《维特依,早晨》,这两幅作品在自然光线下,灵动、迷朦,水中倒影似在飘动,从光色中分析出丰富多变的色彩,晨雾中,紫外线笼罩着平凡的风景,仔细解析,日光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具备,含蓄的笔触,统一了柔和、明快、透亮的画面,所以印象派绘画不是简单的模拟对象,而是科学的分析自然法则在艺术中的运用。现代派绘画之父保罗•塞尚,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这次展出的六幅作品是《自画像》、《景物:糖罐、梨和蓝色的杯子》、《田园》、《三浴女》、《白杨树》、《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田园》这幅作品描绘了三组情侣在美丽的田园休闲度假的场面,以简洁的手法,单纯的色调,构成了清爽宜人的理想之岸,几何块面中,以弯曲的人体、飘动的云块,打破了冷寂的色调和单纯的构图。据说塞尚画画象是在切,《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就是这种典型特征的绘画,无论是树木,坡地,或是天空,以方笔自上而下挥出,以小块面组成大块面,就像中国画南宋时期的斧劈皴法,使之向形式化、几何化的方向发展,以至启发了后来的立体主义等画派。

  印象派绘画的形成,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最初的绘画手法既有古典主义的表现方法,也有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如尤金•布丁的《图维尔的沙滩》,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的《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的《风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爱德华•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弗雷德里克•巴齐耶的《粉色的裙子》,克劳德•莫奈的《戈迪拜尔夫人》,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达拉斯夫人》埃德加•德加的《年轻女人像》等。欣赏这些作品,其实就是在了解印象派的发展史。徜徉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你可以去了解这段美术史,或者从史论的高度去做一番研究,但直观的感受更能让人心情快慰和享受美感。所以,与作品对话,让心情放飞,才能达到审美的目的。

  从6日开始,作品陆续进入展厅,由4名保安专门搬运,我们和法方专家随作品往返运送,并安排位置,1、9、7、5号四个展厅,是按照作品风格演变的顺序布置的,1号展厅的11幅作品,属于早期的、印象派萌芽阶段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9号展厅的作品吸收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笔法清晰,造型严谨,7号厅的作品已经完全形成了印象派的风格,5号厅的作品由成熟的印象派风格向后印象派转变,这就是塞尚的几何造型的雏形。

  作品的布置过程既简单又复杂,按照我们的操作方法是比较容易的,比如用视觉的方法,或用测量的方法等,完全可以准确的悬挂,而法方是一种不同的理念,他们相信计算,由建筑师测量、计算后进行施工,而施工中的反反复复是由于没能预先考虑周全造成的,有些作品,因法方未能预测的特殊要求等原因,致使布置的进度非常缓慢,4天的时间几乎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这就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当然,由于是初次合作,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整个展厅的效果是按照法方的要求设置的,展厅的色调,幽暗的光线,大面积的展板,专用的射灯,营造了一个神秘情境,使这个展览更加具有可观性。

  经过11天的紧张筹备,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终于在10月10日这个晴和的日子里开幕了。美术馆台阶上,红地毯铺地,两幅印象派巨幅喷绘作品安放两边,台阶下,铁栅栏变成了留言墙,印象派喷绘作品满院悬挂,两国国旗高高飘扬,精心挑选的优秀雕塑作品摆放在草坪上,形成一个庄重、典雅又不失活跃的良好环境。上午,美术馆全体人员,统一穿上深蓝色工作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台阶上站列两边,迎接重要贵宾。11时左右,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夫人,以及李长春、唐家璇、外交部长李肇星、文化部长孙家正等陆续来到美术馆,大家热烈欢迎。稍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夫人,以及法国外交官员、文化官员也随同到来,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下午3点,嘉宾们气氛热烈,在冷餐桌旁互相颔首致意。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主持了开幕式,中法两国文化部长分别讲话、致词并剪彩,由此,中法文化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拉开了序幕。

  10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热情的观众们早早的就排起了长队,争相购票,第一天,就达到了6000多人,第一个星期日,观众爆满,达到了14000人,美术馆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将展出时间延长到了晚上9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美术馆售票窗前,天天排起购票的长龙,小汽车、大客车、出租车连续不断,邻近的省市,如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有组织的集体观看。再看展厅内,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争相观看,画前的栏杆都被挤的变了形,租用语音导览的人们也排起了长队,形成了美术馆历史上少有的景象,画册的销售量也非常好,这说明人们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更希望看到优秀的西方绘画原作。

  这个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到11月27日正式结束,接着将前往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展出。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的零距离接触使我有深深的体悟,这些作品虽然不完全是大师们的精品,但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充满自然光色的自觉追求,无疑,它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着某些相通之处,都希望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心灵的依托。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