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尽崎岖路自通

文/李宇

  从大学时代起,我就经常将空闲时间留在美术馆里,是美术馆的忠实观众。2007年有幸成为一名志愿者。与中国美术馆有了更多的接触,也就有了更大的收获。在这里我只能简述一下几年来在中国美术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2007年的一天,很偶然在中国美术馆的网站上看到招聘志愿者的公告,我毫不犹豫就报名来应聘志愿者的工作,并通过了面试,成为在中国美术馆做志愿者。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更多更全面的接触专业人员的辅导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虽然不是美术专业人士,但从大学时期就一直喜欢欣赏美术精品,在工作时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上自己在大学里工作有寒暑假的空闲时间,而空闲时间里最好的放松就是看美展。对我而言,经过一周对着电脑的工作之后,能够在周末或在寒暑假期里到美术馆里看展览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记的曾来我家的一位亲戚就说过:在北京真好,能看到那么多的画展。与其他志愿者所不同的是:在最初到美术馆应聘时,我填写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只想在这些方面出力,这也是我的专业。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就没有参加到讲解的事务中来,因为我总是感觉:自己不是学美术专业的,怎敢戴着美术馆讲解员的牌牌上岗呢?后来发现,不用担心,因为在每次的讲解之前,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都会对讲解员做培训,只是由于所有展览前美术馆的培训时间距离展览开始的时间很短(因为讲解稿也只有在最后才会确定最终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有就是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在短期内融会贯通讲解稿内容。对于自己本身就特别钟爱的艺术作品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那些大量的讲解词了。比如在《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期间,我原本就特别喜欢西方古典油画,尤其是写实风格的油画,加之培训后对每幅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就更清楚了作品背后的艺术情结。为每一次的讲解都做了认真的准备,也就自然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直到展览结束还是那么的不舍,记得在那个展览即将结束的最后一日,我们几位讲解人员都有同感——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两个月的时光一晃而过,在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的伴随下,那年的暑假特别快就飞过了。在这些西方古典绘画大师经典作品前,每一次的驻足,带来一次次的陶冶。直到今天,在中国美术馆的工艺品处还能看到这些绘画作品的工艺书签和明信片等纪念品,每当看到这些就会使我们回忆起那段快乐的时光,为此次展览所特别制作的宣传册页也特别的精美,甚至可以说是我见到过的中国美术馆所有宣传册中最最精美的。

  在澳大利亚土著展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元素:那些奇幻朴实的绘画就发生在澳大利亚那炎热的黄沙上面,而且全部由”点”组成,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中国画的画面是由“点、线、面”构成,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线可以分解成点,面可以分解成线,所以说“点”是最最基本的绘画元素,而在澳大利亚那炎热的天空下,土著民就那样虔诚的用他们的双手来“一点”、“一点”的画出他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当我了解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情结之后,由衷地赞叹那些久远而又圣洁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作者虽然不是艺术家,但他们是生命的感悟者,是在贫瘠生活中提炼出的富有思想的智者,所以在他们的手下才会有跨越语言跨越时代的艺术品诞生。而我们志愿讲解者也能有幸读到这些人类艺术的瑰宝,并在引领观众导赏时徜徉在其中。

  在通过对《西班牙立体主义绘画展》的培训和讲解,又打开了另一扇艺术之窗,看到了与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差异性,画面中完全失去的是点和线,只剩了“面”。而这些“面”又蕴含了多重含义而变得丰富而又简明,画面新颖明快而又不失厚重;看着那些多种元素相互融合又各自独立的画面中所表达的不仅是艺术本身,更有其深刻的哲理和内涵,将作者的思想和情绪都放进作品的各个角落,让观众从中看到一个个想要寻找的心灵角落……

  随着不断的参加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培训和学习,还有就是在展览的同时还能不断向其他的志愿者学习,使我逐渐的找到了讲解的感觉和技巧:首先,不要有老师的态度来讲解,一位学物理专业的志愿者老师就说过:“学理工科的人总爱找标准答案,而且答案就是唯一的”。其实,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是这样的,讲解的过程就是学习和讨论的过程,是在引导观众在讨论中自己去发现艺术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导赏方式不仅没有贬低自己还会有很好的互动效果,只有让每位观众都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在哪里,好在哪里,构图妙在哪里,也就能够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作品,观众在找到方法的同时会更有自信的去欣赏艺术之美。通过这种互动的讲解方法,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不知不觉的导赏一遍下来,观众大都会很崇拜的问我:“您是教美术的老师吧?”哇!听到了吗?多大的褒奖啊!我会很实在的说:“我跟大家一样就是一位爱好者,只是在开始讲解之前,美术馆为我们做了培训,发了学习资料,同时自己再多查资料和多下功夫背资料。”

  其实,我们所服务导赏的人群中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也不是美术专业的,那么,我所有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正是大多数的观众所困惑的问题,所以,我查的资料对大多数人群也很有用,专业人士是不用我们来讲解的,有机会还会给我们指导。所以即使你不是美术专业,只要提前做好作业,是可以胜任的。感觉的在讲解澳大利亚土著展或在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展是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为这些作品一般观众不容易一下就看懂,通过我的引导和讲解后观众感觉一下就明白了,观众还会说:“不听讲解还真没有看懂,一听才明白。”相比较之下,我倒觉得中国画的讲解比较困难,比如黄公望的山水画,好像一看就懂,所以在讲解中国画时就要尽量多了解画外的知识,多丰富历史背景方面的知识,总之,每次的讲解都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在讲解中不断丰富知识,这也正是我们所得到的最好回报。其实不是美术专业也无妨。因为,我们就是要从一个一般观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讲述艺术作品。更何况我们在每次的讲解之前都会有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精心培训。我们在讲解的同时又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提高着艺术的鉴赏水平。讲解之后,我最常听到的是:“听了你们的讲解知道了很多知识,就是比自己看好,听出了门道。”只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对于暂时不知道的观众的问题,可以回去查查资料再说。还有,也是最主要的:我们美术馆的志愿者中藏龙卧虎啊,多与大家交流是很重要的学习捷径!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美术馆的称谓 “义务导赏员”是非常贴切的。比如:讲解苏轼的作品《潇湘竹石图》,我就注意:我们看到的中国画里的竹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黄公望的《山水》,那就是最典型的竹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立挺拔,但看苏轼的竹子,是弯的,为什么弯?再看那两块巨石就明白了,那竹子是生长在巨石之下的,它能生发出来是多么的不易!难怪它不会直立!但它却独辟美感,那几株纤细的竹子,虽没有能力挺拔,但不失美感,在苏轼的笔下,她比其它的竹子更具有生命力,也更有美感!看到此画,有谁能够不被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就连这幅作品本身一样具备了非比寻常的生命力!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巨变还能在今天风采依然,让我们怎能不敬佩!这就是她:一幅画在柔软的丝绸上的作品能传到今天的缘故,这幅珍品是有灵魂的宝物啊!而我们今天得以欣赏到她还要感谢这位灵魂永存于藏品之中的捐赠者——邓拓先生。

  这段有感而发的导赏,不在讲稿里的由衷的感慨引来了观众的共鸣。当然,在遇到自己不太清楚的问题时,就直白的告诉观众要回去查证,观众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就是艺术品的导赏的特点,不是数理化的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说,同一幅作品,看到的人不同,感想也会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下看到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还有一次在观看唐寅的《湖山一览图》时,一位长者就笑着告诉我:“看唐寅的画要先远看,再近看,然后再退回几步到远处看,再凑近了用放大镜看,可观赏之处甚多,有这样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可以健身了!”。随后,我找来一些中国古代绘画史之类的书籍查考,明白其实这位老者所说的观画原理就是书上所讲的中国古代绘画的观赏原理:“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的道理。在随后的讲解中,我就会引用这位老先生的话,观众也很有共鸣。我觉得我们就是“导赏”就是在引导观众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作品的美,去领悟艺术品的精髓。

  与语音导赏不同,观众说我们的导赏好像在讲故事,所以大家爱听,这正是因为融入了我们志愿者各自的理解才更加丰富了导赏的内涵。在解说汪士慎的《梅花图》时,我会说:画家在晚年时,在有一目失明的情况下还在画梅花,自己刻印“尚留一目观梅”再后来,双目失明,仍不辍笔,署款“心观”二字。然后补充说:我们现代人常说:“爱美之人不会老”,看了画家汪士慎的梅花图以后,就会感悟到:“爱梅之人不会盲”,看他的梅花:像是在疾风中固守着,梅的枝干从左向右虽倾斜但给人的感觉很扎实,不会随风摇摆,上面的梅花开得娇艳饱满而脱俗。这类的感悟也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效果。

  在展馆里碰上高人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位看唐寅的画健身的老者,就会仔细告诉我唐寅的皴法,并示意是如何实现的;还有的几位一道同来的年长者,他们并不急着看画,而是在邓拓先生的展板前,望着那位清秀的书生的照片,非常惋惜的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他们还会讲到老舍、讲到傅雷等一代才子……在我们今天的人们真的很难想象那个年代的悲剧。在导览时常有观众问及关于邓拓先生本人的事情,我很惭愧的告诉他们:关于邓拓先生的故事,我所知道的不比你们多,而且都写在入口的大展板上呢。对于这类真实的历史往事我们不能妄加评论,应该事实就是的说明。但感想还是有的:我也是在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才听到的这个可悲的故事。好在今天,大家通过他所捐赠的作品不仅记住了他,而且会以崇敬之情将他怀念,在他百年诞辰之际有这么多的观众来到美术馆不仅仅是观看那些文化瑰宝,还有那位曾经也在这些艺术珍品前细细研究的学者——邓拓先生。

  在展馆里,有观众这样感慨道:“如果不是邓拓先生的捐赠,我们大多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看到哪怕是一幅珍品呢!现在我们能够一下看到这么多,真的感谢捐赠者!”,是啊,这些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不仅我们这代人能够看到,而我们的后代以及他们的后代都会看到。这真的是要感谢邓拓先生及家人,所以我每次在讲解是也一定会带大家到介绍邓拓先生的展板前,做个引子,尤其是邓拓先生还是一位诗人“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所以他能在半个世纪前就捐赠除了包括苏轼现存两幅绘画孤品之一的《萧山竹石图》在内的250多幅作品,这样不仅我们能够看到,以后我的女儿以及她们的后代都有机会在中国美术馆看到这些作品。 由此我想起了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为此次展览所做培训时,邓拓的女儿说过的话,她说:“我的父亲将这些珍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就是想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古代珍品!”我想为了能够保护和恢复这些中国古代文化珍品,中国美术馆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我们今天得以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说道这里,我就想为提些建议。一是在美术馆扩建之后能不能将这个展览放在一个展厅里长期展览,让全国,全世界的有机会到北京的人都能看到这些珍品;在正月初二那天的讲解时,我就遇到一家从外地来北京过年的人,她说:“你们美术馆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办这个展览真好,听说是第一次全面完整的将这些捐赠作品展出?”得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她特兴奋的告诉她的家人说:“咱们来北京过年可真是来对了!真是值了!以后还会再有机会看到这些珍品吗?如果可能,我们还想带更多的人一起来看。”这类要求有很多;因此观众更加希望在假期里能够有这样的展览,最好设成长期固定的展览,这样就能够让更多的目前不在北京的观众在有机会来北京时能够看到这个展览,同时也能够看到美术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的古画修复工作的成果。第二条建议是:能够在展厅中间放置邓拓先生的书籍和相关的文章, 因为有些研究型的观众在听了我们的讲解之后会问:“在哪里能够看到邓拓先生根据这些收藏品所撰写的文章?” 这也正是我想知道的。我在网络部门工作,会去网上查阅,但有些人就喜欢买本书放在家里细细研读,这就让我想起了中国美术馆曾成功举办的《吴冠中先生捐赠作品展》,在那次的展览中,不仅看到了吴冠中先生的画,还看到了他的书,在展厅的中央摆放着几乎是全部的著作,吴冠中先生的著作早就出版了,但可能很少人读过他的那么多的书,我最欣赏的是那本散文《我和她》,那个从久远走进当代的故事,吴先生用他真诚质朴的语言写出了那么真挚纯美的爱情故事……你可以还是看不懂他所有的画作,但是你绝对不会说你看不懂他的书,看了他的书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吴冠中先生能成为大师!吴冠中先生在他九十多年的生涯里用他平实的语言书写了许多文章,我也是在吴冠中先生的画展中翻阅了他的大量文章,通过他的书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的一生。记得当时的展馆里,那个放置吴冠中先生书籍的大展台的人最多了,椅子不够,有的很大年纪的观众还一直站在那里一本一本的仔细翻阅,而在一楼的书店里也同时出售书籍和明信片等等。很多观众问及在哪里能够看到邓拓先生写得文章?尤其是对这些收藏品所写的文章?因此,建议再办展出时也该用一个展厅同时展出邓拓先生的文集(这次是第一次展览,只有两本书籍还放进了拿不到的展柜里了,看不到里面的内容),最好是全部文集以及当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等等,最好还有关于收藏的来龙去脉的故事以及生活的随笔等等,不厌其多。

  在中国美术馆,我有幸在龙年初六那天讲解的间隙,遇到了邓拓的女儿及家人,在我向她提出:我们观众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邓拓先所捐赠的作品,还有太多的人关注着邓拓先生本人的作品后,她很快就作了答复:非常愿意提供相关资料。在随后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就在美术馆的小书店里看到了邓拓先生的《捐赠作品集》、《燕山夜话》、《邓拓诗集》三部书,这对于我们了解邓拓先生的品德和才华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也更加容易理解邓拓先生的文人收藏的价值观。我们在中国美术馆做志愿者,在讲解时接触到众多的观众,观众在将赞扬送给我们的同时也在将责任留给我们。因此,将观众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美术馆也是我们应当做的,这样才能让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越办越好,服务越来越完善,比如那本《邓拓捐赠作品集》的出版发行就很受观众,尤其是专业美术收藏者的欢迎,大家在观看展览结束后就可以带回一本书,给没有机会来美术馆看展览的朋友看或自己收藏。说道这里,我还想补充一点,如果这批珍品再有机会展出的话,最好能够有美术馆独立发行的展览宣传册,让观众能够带走一些美好的纪念。当然了我们和观众一样盼望着能够设立常展,这对于学校的学生们来说,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这批展品对于学习中国绘画史是很有帮助的,这批捐赠作品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详实的史书的重要章节,美术馆本身也应该成为一个学习的殿堂。

  在多次为在少年宫学习美术的孩子讲解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讨论以及他们极高的领悟能力,使我看到了美术馆——这个美术的课堂带给每位少年的快乐和收获,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多么难得,他们在这样小的年龄就能够欣赏到如此精美的作品!还有志愿者为同学们分析讲解画面的构图、色彩、用笔用色技巧以及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情结等等,这也是中国美术馆最好的传播美学思想的途径。在讲解时,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分析作品,通过学习也更加清楚的领会了画面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方法”、“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不似之似的绘画艺术”等中国绘画理念。通过对每幅绘画作品的导赏,看出了其中的美感和特点。边学习边讲解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

  通过讲解如此大跨度年代的作品,再结合理论书籍的学习,及时学以致用,通过讲解更加丰富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确看到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是符合中国绘画的原理,通过这次讲解,我们也有机会看到和学习了中国画的精品,极大的开阔了眼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许多的志愿者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观众给我掌声时,我会诚恳的说道:“我们要感谢的是邓拓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捐赠,我们哪里有机会看到这么多的精品之作呢!”

  还有一次,一位九岁小朋友在听过讲解之后说:“等我以后有了古画,也要捐给美术馆,让大家一起看!” 所以说,言传不如身教,邓拓先生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通过这次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也的确达到了:“以多种形式将邓拓先生的收藏理念、捐赠精神及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进一步播散开来。(中国美术馆宣传词)”之目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这个《邓拓先生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在作为首都人民龙年贺岁文化盛宴的同时,也成为纪念邓拓先生百年诞辰的特殊方式,其传播和影响遍及全国。这就是对邓拓先生品德的最好的追忆过程和纪念方式。

  在中国美术馆做志愿者,我们的知识水平通过每一次的展览培训在不断提高,不仅是通过公共教育部的培训在提高,而且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提高。还有通过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交流学习在提高,比如,我们的志愿者中有学古汉语的专业的王晓玲老师,她就是一部古文字典,和王老师一起观画交流能省去很多查字典的麻烦。通过这次展览的讲解,学习了很多有关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书籍,系统的学习了有关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中国绘画的特点和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及背景知识。翻阅了几部有关中国古代绘画史类的书籍,真是明白了:艺术类的书籍中作者本身的学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艺术这个专业而言,作者的艺术水准和美学思想甚至是人生观都是作品的理解之关键,每位作者都是我们理解和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我看过傅雷论艺术的书籍,也看了吴冠中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讲解,这些书籍对我的学习都很有帮助和启发,很遗憾没能看到邓拓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史方面的书籍,我想如果有的话,一定会像《燕山夜话》一样的既通俗易懂又具有情趣和专业水准。由于我在这次展览之前,没有看到过中国画的珍品,(只在书上看到,没有那种特别的视觉冲击感),所以对中国画没有引起很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次展览,这些艺术珍品强烈的吸引我,将我带入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些有历史有哲理的绘画作品,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那些绘画作品里的诗跋和书法,与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看到了中国绘画的“诗、书、画、印于一炉”的精妙绝伦的作品,比如沈周的《前后赤壁赋》、难得一见的珍品《采莲图》,不仅有抬头,还有完整的画面,精妙的题跋,还有收藏者长篇感悟等等,大量精美的作品,引领我在展览期间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知识,充实了艺术涵养,所以特别的感谢中国美术馆倾力举办的这次展览,同时也特别的感谢和崇敬这位才华横溢的捐赠者——邓拓先生。

  通过那次《邓拓先生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的讲解,我对中国绘画也找到了自信和学习的方法,明白了过去对于中国绘画的不甚喜欢是因为没有看到珍品,通过这次对于中国古代珍品的品读,对原来不了解的中国画,不仅理解而且深深的喜爱上了中国古画,很多的观众在听过我们志愿者的讲解后,甚至一遍又一遍的来参观展览。而且更加深了对画面中所表达的情怀的理解。借助这次的展览,还有机会读到邓拓先生的优美的杂文集和诗集。从而也补上了《燕山夜话》这一课,邓拓先生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我们虽然不会有很大成就,但只要在每次的讲解活动中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也会提高艺术鉴赏力,可以更好的完成各类艺术作品的讲解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每次的对展览讲解的同时,都能够将感悟记录下来,将培训和所学的知识积累下来,这有利于我们的艺术水平和鉴赏水平提高,也将我们对于展览中所遇所想记录下来,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也可以来弥补不是美术专业的遗憾,帮助我们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国美术馆志愿导赏员。通过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培训和讲座,通过自己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进取;最主要的是对美术作品的热爱和讲解的热忱。即使不是美术专业,凭借学理工科的头脑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所拥有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经验都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尽快的适应每一次的讲解工作,无论是西方美术作品还是中国绘画作品,只要是美的作品,就会激励我们用心学习,同时虚心向志愿者朋友们学习,从而能够较好的胜任讲解工作,并得到观众的称赞。

  当然,美术馆里不断展出的精美的艺术珍品也在不断地熏陶着我们的艺术情操,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这些珍品本身就是一部部优秀的教材,也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源泉。随着美术馆的展览,包括那些没有讲解任务的展览也都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回忆起来,我在美术馆做志愿者的这几年里从西方古典油画到历代中国绘画作品,再到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澳大利亚土著作品展……使我们领略到了艺术的多个门类和领域的经典之美,使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业余生活,为此我特别感谢观众的支持和美术馆的培养。

  最后,我想用新闻家邓拓先生的经典名言警句来共勉:“生来奔走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的学习进取,就可以踏上各种门类的艺术作品之通途。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