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的空间里享受教育

  文/王玉庚

 

  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座落在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北端,与北海、景山等名胜古迹在一条线上。许多北京的平民百姓无数次地从馆前来回过往,却从来没有进去过。在他们认为那是艺术家的殿堂,与老百姓无缘。偌大一个美术馆经常是冷冷清清。

  近些年情况不同了,中国美术馆成了男女老少都爱去的地方,馆前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这有高水平的国内外艺术大展的吸引,但更重要的是美术馆办馆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了“以观众为中心”。设立了公共教育部,制定一系列惠民措施,让普通百姓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

  最先受益的当属广大少年儿童。2004年8月20日,举办了第一届“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近400名少年儿童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了这神圣的殿堂。当时馆内正在展出《百年美术——馆藏精品陈列》、《路德维希捐赠艺术品展》,以及《民间剪纸》、《无锡彩塑》等馆藏陈列展。面对数百件经典作品,孩子们开始还有些拘束,但很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画题专注地画起来,有临摹、也有自己创作的,两个小时后孩子们陆续将完成的作品上来。由美协和美术馆的领导、美术评论家等对300多幅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55名。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捧着有生以来自己得的第一个绘画奖,美的手舞足蹈。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每人还得到一张纪念卡,在一年内可偕同一位家长免费来美术馆看画、画画。

  有了第一届活动好的开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在2005年针对少年儿童举办了一系列美术活动。如“快乐美术”,与少年宫、中国儿童中心、中小学联合组织,采取适合孩子们的灵活方式,一边参观学习,一边作问卷答题,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耳濡目染,在趣味中潜移默化,美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孩子们心中。“快乐美术”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就更快乐了!上海合作组织六国举办的《孩子画笔下的童话》展,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美术馆就势举办了数场“我在美术馆画画”。在老师的带领下听童话、看童画,仿佛自己也走进童话世界里,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一个个真善美的形象:美丽的青蛙公主、月光兔,善良的山羊妈妈、蚂蚁王,神奇的披衣和狗鱼,还有中国人熟悉的哪吒、女娲、美猴王。

  精彩的童话与童画,大大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智,接下来举办的“体验抽象”绘画活动让“快乐美术”更美更乐。当时正值《奥地利新抽象画展》,孩子们看着一幅幅《无题》的画作,争着为它们起名字,并迫不及待要画出自己心中的想象。他们拎着颜料桶,挥着画笔油刷,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在准备好的13块画布上,用红黄蓝绿,异想天开地绘出天空宇宙、大地海洋、河流瀑布的奇形异彩。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开心地画画,快乐得直想翻跟头。画得倒是不错,美术馆馆长讲评时直夸他们想象力丰富。但再看看他们手上脸上、衣服鞋上沾满花花绿绿的颜色,馆长没有批评他们,只是提醒他们以后要注意别弄到身上。他们面面相视不好意思的笑了。在活动结束后《红色的生长》、《流动的绿》、《蓝色的星球》、《橙色的秋》、《梦幻》、《彩》等13幅孩子们的抽象油画在馆内的咖啡厅展出了10天,吸引了不少家长和老师带着孩子来参观。

  2005年仅“快乐美术”就举办了25次,有近2万人次参加。还与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联合举办“中国美术馆主题日”夏令营,“看馆藏中国画原作听美术史”,吸引了国内十几个省市和韩国的少年儿童近千人参加;结合《当代书法提名展》,专门为少儿举办了两场“国学与书法”现场教学,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前来参加。12月4日举办了第二届“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规模空前,因为不仅有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和各区少年宫组织来的,还有许多是看到活动广告后由家长带着来的,有600多小朋友参加。天气虽然寒冷,但孩子们的热情高,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500多幅作品,从中评选出一二三等、优秀奖共163名。除了获奖者每个参加活动的孩子也都得到一份礼品和一张纪念卡。举办“快乐美术”还特邀孤残福利院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参加,让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共享美术的快乐。2005的中国美术馆成为孩子们最乐意去的地方。

  到了2006、2007年美术馆不光是吸引孩子们来参加活动,而且成了他们深入学习绘画、提高审美情趣的大好课堂。有的学校干脆就把美术课搬到美术馆来上,现场实物讲解“民族图案”。结合馆内举办的国际美术大展组织“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感受东南亚风情;“艺术之旅——走进美术馆”领略墨西哥绘画大师的风采;看俄罗斯艺术展“小画家临摹俄罗斯名画”等活动,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农民·农民》画展期间,不仅组织800多名城区少年儿童画“我心目中的农民”,还组织在京的打工子弟“我也画农民”。他们是第一次进美术馆,看着画上的人和景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画中的《父亲》很像他们的爷爷,一个个兴奋地拿起笔画起自己熟悉的景象,虽谈不上技法但每一笔都很真实,画面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们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但在心中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辛勤劳作的农民。

  2008年初“莫高窟”搬进了美术馆,精美的敦煌艺术更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中华瑰宝的魅力。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们面对精美的壁画、塑像,认真地听里面的动人情节、传奇故事。“宝窟”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广泛的艺术知识,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了解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爱国之心也随之而起。

  汶川大地震后的六一儿童节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爱心。他们聚集在中国美术馆共同创作了大幅画《心系灾区——携手送祝福》送给灾区小朋友。“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到2012年共举办了八届。第八届将其拓展成了上海、广州、成都、无锡、河南等多地少儿共同参与、互动的全国活动。它已成为一个品牌推广到国内各大美术、博物馆,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艺术空间享受美术教育的快乐。北京奥运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将这一镜头置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巨大的画轴徐徐打开,一个天真的儿童专注地画画,幸福的脸上荡漾着美美的笑容——正是这一公益活动的真实写照。

  与孩子们相比广大老年观众应是最大的受益者。年轻时他们也爱好美术,但那时为生计、为工作奔波忙碌,看画展想都没想过。退休后有时间了,但20元的门票还是让他们觉得馆槛高了点不能常去。自2006年起只要持老年证就可免费参观美术馆任何展览,天天来都行。这可真让他们有点欣喜若狂,邀上几个老伙伴,有的还带上纸和笔,一起去他们心中的圣堂。在这里他们亲眼目睹了大师的传世之作,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看到了传统中国画名家的山水、人物、花鸟;还与久仰的书法大家欧阳中石面对面,观其蘸墨挥毫。除了书画,还有精美的民间剪纸、泥塑、风筝和皮影,精彩的摄影让他们看到了更多的绚丽多彩,而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古典、现代风格的绘画让他们打开了眼界。但最令他们感受至深的是《俄罗斯艺术300年珍品展》。一幅马克西莫夫的《拖拉机手》让他们五十年前的记忆犹新。这或许有参加和知道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办油画班的事,但更多的人是将其当成“苏联老大哥”的形象代表,所以许多老同志一看到这幅作品就倍感亲切,忆起当年与苏联专家结下的友谊。精美艺术品的吸引,珍藏多年情结的牵动,使得许多老人几乎天天来展厅,一遍遍地听志愿者讲解、细细地观看每一幅珍品,他们读懂了画作,释解了情怀,亲身感受到俄罗斯绘画的永恒魅力,油然而生的喜悦让他们充满幸福感。

  异国的高雅艺术让他们陶醉,中国的《敦煌艺术大展》更令他们着迷。许多人曾去过莫高窟,亲眼见过窟里的壁画和佛像,但那只是看看并没有获得更多知识。而在美术馆的敦煌展上他们不仅看到了莫高窟的珍藏,还系统地了解到“宝窟”的全部。莫高窟历经千年的形成,从举世规模的辉煌到日损渐衰。藏经洞被发现后,有五批外国人从这里盗走了大批珍贵文物的事实让老人们激奋,而常书鸿和他的同事忠诚守护才使莫高窟免遭盗毁令人敬佩。志愿者在各个展厅详尽的讲解,美术专家学者的深入讲座,中国美术馆真正成为了艺术的大讲堂。老人们在这里从艺术领域到人文历史,愉快地享受着迟到了的美育教育。

  与老人和孩子们相比大学生们可以说是最具潜质和潜能的受益者。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他们的审美取向和自身素养关国运的兴衰,美术馆看重他们早就给予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来的人不是很多。2007年中国美术馆在在渤海银行的赞助下共同推出了“放眼美国艺术300年——邀请十万大学生共享文化盛宴”的公益教育活动,使京津地区60余所大学的10万名大学生免费走进中国美术馆。展览是迄今来华规模最大、第一个全面反映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120位艺术家的130多件作品让大学生们很震撼、也有些眼花缭乱,经志愿者的讲解才慢慢理顺了思路,但还是有许多疑惑和不解。同期举办了六场《以艺术的名义》专场讨论会,北大、清华、北师大、北理工、中央财经大、中央美院和中国传媒的大学生代表与美术专家教授面对面,就画展和与画展相关的、不相关的艺术话题提问、作答,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会场气氛给了青年人自由展示的空间,在谈笑风生中解开了许多百思不解的现实问题。这是在课堂上书本里没有也学不到的,而在这儿没有学业的压力和负担却轻松弄懂了。这对高等学府苦读的学子们真可谓是实实在在地——享受教育!

  如果说美术馆这几年对少儿们所做的一切是美育教育的从头做起,那么这次对大学生的举措是对这些年美育教育的缺失最有实际意义的弥补。这次活动在大学生中间引起强烈反响,架起了通往美术馆的桥梁,而讨论的话题更引起广大同学们的特别关注,一时间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热谈。美术馆他们爱去了,但不完全是为消遣,而是带着思考去艺术空间里悟解。

  仅几年的时间中国美术馆就成功举办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公益教育活动,有数十万人参加,除上述的三大主体外,还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之机请社会各阶层的人来参观,如工人、军人、教师、来京的农民工、社区的平民百姓、残疾人等,年龄从三、四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能使每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猜测公共教育部一定是个强将兵多的部门,没想到开始时只有何琳主任带着一个兵。最初搞活动是全馆总动员,青年团员利用业余时间作准备工作,馆长、书记带着各部主任为小朋友们服务。直到2006年招募了志愿者才使公共教育部的人力加强。但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化和范围的扩大,组织工作的力度更大。而我们看到的活动现场是按步就班、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的进行,不管有无观众围观都秩序井然,所有来参加活动的都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但在活动的背后付出的辛勤和努力可想而知!

  2011年3月中国美术馆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已经整两年了,公共教育有了更大的改观和深入发展,所搞的项目与国际接轨,与台湾联手,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平民百姓走进国家美术殿堂,欣赏高雅艺术。每逢节假日带着孩子来美术馆看画展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每年春节“到中国美术馆过大年”成为北京人的文化庙会。

  前几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美艺术博物馆教育研讨会:“为教育的艺术空间”。这个题目真好,正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初衷和出发点。现场观摩活动孩子们的从容表现让美国的同行看到了他们卓有成效的作为。他们的一切努力就是——为教育的艺术空间,让所有的人在这艺术空间——享受教育。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