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在我心中的位置

  文/金红炜

 

1975年参观中国美术馆全国美展时的合影、留影

  中国美术馆一直是我心中的艺术学校和课堂,是我青年时代美术理想起航的港湾,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地方。

  作为一个观众,我在这里参观过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无数次地分享过美术作品带来的美好感受。作为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个美术作者,我也曾多次在这里展出过自己的作品,收获过美术创作带给自己的精神鼓励和艺术劳动后的愉悦。

  每当我走进这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每当我仰望大门入口处上方开国领袖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中国美术馆”金字牌匾时,心里常常升起一种走进中国国家美术中心的庄严感和亲切感。

  光阴荏苒,岁月飞驰,我从1967年11月第一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参观至今,时光悄然走过了46年,几乎接近了中国美术馆开馆50年的历史长度。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参观美展,一直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活动大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各级美术家协会、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组织各地的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到北京、到中国美术馆来参观全国美展,已形成人数众多的大型观摩学习活动,加之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就在中国美术馆院里办公,在须购票入馆参观时期,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证还有免门票参观的优惠待遇,中国美术馆对美术家和美术观众的吸引力由此不断得以增强。我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客观条件形成了中国美术馆全国美术中心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中国美术馆也是全国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心中的艺术圣殿和精神家园。长期以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展览”已经成为广大观众共同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我从70年代起到现在,除去专程参观其它重要的画展之外,只要我来到北京,无论时间安排得怎样紧,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赶到中国美术馆来看看展览,有时也会从外地专程赶到北京来看自己特别喜欢看的画展,当然,有时也会在中国美术馆偶然遇到一些展览并不令我心仪,有时,我就是想去重温和感受一下中国美术馆那种特有的艺术氛围而走进美术馆展厅。在中国美术馆的长年参观活动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如何自觉运用美术理论来分析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各类美术作品,逐渐学会了如何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去学习和借鉴的方法,理解了如何对照美术专业知识去包容、分析和评论他人的作品。久而久之,“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览”这种多年自觉形成的习惯,逐渐成为我自己享受美术、学习美术、促进创作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从参观美术馆的多年经历中我还体会到:参观美术馆的美术作品展览,实际上是观众对作品原作完成的具体审美体验过程,美术馆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越广泛越丰富,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就越随之扩大和增加。中国美术馆开馆50年所举办的各种展览,既有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那种层层评选的“体制内展览活动”,也有许多国内外博物馆的古典、现代和当代的收藏原作展,既有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艺术大家、名家的作品专题展,也还有为数不少的当代艺术家个人作品展和“体制外”个性化展览,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日益多元化趋势,不仅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发挥了国家展示平台的特殊作用,也为不断提升观众的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水平,培养观众包容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起到了国家美术馆艺术教育、审美知识普及的辅导作用。我从一个观众角度来看,中国美术馆在收藏、陈列、展览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应该是一所通过展览展示方式培养和引导观众的国家级“艺术大学”。我认为,不论是名家还是普通的美术工作者,不论是美术理论家还是美术院校的学子,不论是从事管理的各级领导还是各行各业普通的观众,在长期参观中国美术馆各种展览活动的过程中,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艺术视野的拓展、审美能力的提升。总结自己的亲身经历,40多年来我通过经常持久地走进中国美术馆和其它中外美术馆参观、观摩、学习美术作品的实践过程,切切实实为自身综合素养的进步、创作能力的提高取得了重要收获。

  实践证明:中国美术馆的50年,不仅是中国美术不断发展的50年,也是国家级的艺术展示、交流教育平台不断提升发展的50年,从50年来对几代观众的引导和培养的意义上来看,中国美术馆实际上就是一所由众多美术家和广大观众共同组成的、始终在作品展示活动中实现互动学习交流的“艺术大学校”和“美术大课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术梦想,中国美术馆是许多青年人美术之梦的萌生之园,也是许多青年作者从参观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开始出发,走上学习美术、创作作品的艺术道路。我自己的美术创作的梦想便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参观过程中开始的。1975年,我的一幅水粉画作品《山村的未来》经过省、市层层评选,最终入选参加了当时的“全国年画、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三层展厅中展出,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现在仍然记得当时去中国美术馆展厅去观看自己的画作的那种激动心情。作为一个当时不到25岁的青年作者,自己的作品终于能在心中的圣殿中国美术馆展出,是实现美术梦想的开端。通过参观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展览,自己也在展览中不断找到自己在艺术创作、艺术修养和绘画技法方面的许多差距。此后,我的作品不仅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过,我当时在文化馆工作期间辅导和组织的农民画作品也有2幅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成为我青年时代取得的美术工作成绩之一,我所在文化馆的群众美术辅导工作也曾因此得到上级文化机构的重视,一度成为吉林省开展群众性美术活动的典型县区之一。

  1981年,我在大学学习期间创作的主题油画《等》,入选了由文化部、团中央、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被评选为优秀作品三等奖,和罗中立那幅著名的作品《父亲》、李斌、陈宜明《有知与无知》等画作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圆厅中展出。记得那次展览持续的时间较长,我和大学同学以及家人都曾专程到中国美术馆观看这次画展。最难忘的是,我和这次获奖的70多位青年油画作者还得到文化部、团中央和中国美协的特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青年油画创作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不仅有机会在北京见到许多著名的美术大家,并且能够和他们坐在一起研讨美术创作问题,收益非常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次活动中,我们还得到了中国美术馆的特别优待,为我们这些与会的青年作者开放专场参观,当时难得一见的“波士顿博物馆美国油画原作展”就是专门为我们这些与会的青年作者提前开放的,那种被心中的艺术圣殿——中国美术馆所给予的那种被重视、被尊重的幸福感,至今仍难以忘记。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出版系统工作,与美术专业创作人员相比,创作的时间相对少,观看各种展览的机会却相对增多了,回想这些年来我工作出访之机陆续去英、法、美、俄、德、日等许多世界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时的情景,在学习参观世界各国丰富的艺术收藏同时,也曾经多次在心里边与中国美术馆做过比较,在收藏和展览的规模上、在建筑设施、建筑面积和展览管理等诸多方面,我们和世界上一流的美术馆、博物馆似乎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但不知是什么缘故,在我的心中,中国美术馆尽管在建筑设施、展览面积、收藏规模等方面目前与一流美术馆、博物馆相比还有些相形见绌,可中国美术馆在我心里的重要位置却始终是其它任何博物馆、美术馆所无法占据的。

  也许,这就是植根于我内心深处的中国美术馆情结吧。

  2000年,出于自己对美术馆的喜爱和对美术传播新方式的探索,我策划和组织团队,花费几个月的心血开发了一个美术软件《中国城市网上美术馆》(中英文1.0版),我组织大家共同编辑制作了和软件相关的电子出版物——《中国城市网上美术馆》,用中英文网页形式编入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图像文件5000余件并录制成光盘。2001年3月,我带着这个电子出版物随中国图书代表团参加了“2001巴黎国际图书沙龙”,在展出过程中,正好遇到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陪同德国总理来书展参观,我通过代表团的翻译和总统警卫人员的协助,把带有我名片的《中国城市网上美术馆》光盘友好地赠送给希拉克总统,希拉克总统接过这份中国代表团的礼物十分高兴,手握着《中国城市网上美术馆》的光盘与我合影留念,留下了一段中国文化人和法国总统之间有关美术馆话题的文化交流故事。

  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国美术馆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

  中国美术馆密切联系着我的人生经历和难忘的记忆,这里有我青年时代的美术梦,有我创作取得成功的难忘起点,有过我创作收获的喜悦,也有我在艺术上探索过程中的遗憾和自责;在这里,我曾经和新婚的妻子一起专程赶来看我的作品展出,也曾和许多师友、同学们在这里巧遇和邂逅,曾经留下过许多久别重逢的记忆、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合影,也留下过我在看画过程中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更多更难忘的则是无数次欣赏美术作品后自己美好的心境……

  46年来,我作为一个观众,也在参观中亲身体验了中国美术馆展览设施、建筑内外装修发生的巨大变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美术馆多年来内部的设施是一直是比较简陋的,还记得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馆展厅楼内没有公共厕所,也没有中央空调,看展过程中想如厕就得跑到楼外院子里的公共厕所去方便。展厅里的地面和墙壁陈旧且多处破损、灯光和光照也达不到美术馆展厅应有的标准。直到2003年,国家拨出专款维修改造后,中国美术馆才有了今天的面貌,不仅展墙、展厅、地面的设施和光照等各方面环境设施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除目前的面积相对还不够宽敞外,展厅里的软硬件各方面几乎都可以与世界上的美术馆、博物馆设施接近了。我还感到,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的管理和服务也逐步做到了与时俱进,有了很大提高。展厅的学术气息也越来越浓厚,许多展览成功介入了形式多样的文献内容展示,为观众的参观学习带来方便,也带来耳目一新的新感觉。随着美术作品展览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美术馆的网站也成为我最喜欢的登录的网站之一,网站上无论是展览的预告宣传和作品展示,都有不同的栏目方便观众浏览,网站上的虚拟展厅、视频展示等新型科技的应用,为新时期的中国美术馆开辟了更宽广的现代展示方式,创新了美术展览信息传播方式,也为观众了解美术馆活动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新途径。

  最近,我在网上欣喜的获知中国美术馆新址设计方案被审批通过的信息,2015年,一个可能在全世界面积最大、设施最现代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即将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这真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重大喜讯啊!

  回顾历史,中国美术馆已经走过50年的辉煌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心中的中国美术馆即将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岁月沧桑,情怀永恒,我衷心祝愿中国美术馆的未来更美好!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