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共文化服务的家园

  充分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职能,架好艺术生产与社会接受之间的桥梁,为社会营造高雅、健康的美术馆文化。

  展厅里的儿童教学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是美术馆体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使文化欣赏、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更多地惠及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11年3月2日,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文化部领导与馆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2011年,中国美术馆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称号

  2011年,在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美术馆面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开始进入“为公众的美术馆”的新的发展阶段。同年,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称号。

  2009年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巡展

  学术讲座是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和好评的品牌教育项目。多年来,不断丰富创新学术讲座的内容与方式,有意识地结合展览增加艺术家讲座的比重,及时推出“带你看展览”、“与艺术家对话”、“艺术沙龙”等新品牌活动,探索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等高端论坛活动,使这个传统品牌不断焕发活力、深入人心。

  听专家阿姨讲皮影艺术

  在全国美术馆界较早组建了公共教育专门职能部门,并长期吸收实习生和组织志愿者参与工作。目前拥有正式注册的“志愿讲解员”130余人。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已成为拓展传播美术馆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文化品牌。

  在满足广大公众的审美需求的同时,照顾到观众的特殊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受众服务,比如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儿童美育活动等,组织农民工、残疾人等专场活动,年受益者超过10万人次。

  重视与海内外高等院校、博物馆等机构开展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德国、台湾等相关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博物馆教育研讨交流及实习生培养。与北京的四十余所高校、二十多个少年宫、中国儿童中心、各区的教研中心、中小学等建立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面向学校、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共建“社会大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近年来,不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展览项目,通过联系广大媒体,建设美术馆网站,出版《中国美术馆》月刊、展讯等扩大传播,推广美术馆的文化形象,培育公众走进美术馆欣赏高雅艺术的文化生活习惯。

  数字美术馆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分阶段进行建设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应用系统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的数字美术馆体系。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