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志愿者:招得来还要留得住【中国文化报】

  从各种公益组织的发展,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集中亮相,近些年志愿者的身影活跃于中国社会的各种场合,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加强公民教育、推动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

  而随着公益属性的确认、免费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推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美术馆,也日益成为很多志愿者公益服务的选项。

  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美术馆发起主办的2013“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在该馆举行,这也是我国美术馆界首次以志愿者服务与管理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和来自全国近40家美术馆及部分艺术类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负责人不仅分享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也交流了工作中的思考和困惑。

  美术馆人力资源匮乏

  “近几年来,我国的美术馆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些大型公益美术馆相继建成使用或已列入建设规划,美术馆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共有265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此265家美术馆共有从业人员2782人,其中专业人员1497人,平均每馆不足6人,人力资源匮乏,专业人员尤其缺少。”交流活动中,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诸迪的一席话道出了当前美术馆发展中的现实难题。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对部分美术馆所做的一份志愿者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近10年来我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陆续开展,发展速度较快。较早成立志愿者组织的如2003年的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馆,2005年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2006年的中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07年的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等。报告统计,24家美术馆中志愿者总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服务观众600余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达83万小时。

  两相比较,美术馆的志愿者数量已经是全国美术馆从业人员的数倍。据了解,2012年全国265家美术馆共举办了展览5072个,参观人数达2119.19万人次,而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各类展览的成功举办,尤其是展期中各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诸迪表示,在人事体制改革和人员编制紧张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完善机制,加大社会资源的引入和有效利用无疑是缓解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志愿者流失率大、结构单一

  据了解,湖北美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北京今日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等各馆的志愿者都在1000人以上。虽说人多力量大,但对于急需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各级美术馆来说,最缺乏的还是具备艺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服务人员。而如何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也是对美术馆不小的挑战。交流活动中,各美术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志愿者的流失。

  据杨应时介绍,调查中有一半美术馆志愿者流失率接近50%。经过招募、培训、分配工作等环节后,一些志愿者无法坚持完成任务,整个组织不够稳定,势必增加美术馆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调查显示,美术馆中的志愿者以年轻学生居多,比例超过六成,除了热爱艺术、乐于奉献、借此结交朋友等各种动机外,其中也不排除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而参加志愿服务的。年轻学生虽然有专业性高、热情高、效率高的优势,但也因为流动性强,课业、就业等负担重而容易流失。

  与新兴的美术馆相比,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开展得更早,也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副主任赵菁介绍,2001年国博成立志愿者管理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等由志愿者投票产生。管委会不仅缓解了管理者和志愿者之间的一些矛盾,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志愿者的自主性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管理机制上不以传统的服务时长考核志愿者,而实行志愿服务承诺制,每个志愿者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提出服务时间,履约承诺就是合格的志愿者,这也让个人信誉得到充分体现。

  志愿者不该看作“免费劳力”

  许多曾到发达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人都会对那里的志愿服务人员印象深刻,特别是一些满头白发的老人十分专业的讲解更让人难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介绍,国际上志愿服务有多种形式,其中近些年兴起的一种企业志愿者值得借鉴。企业拿出一部分钱来设计项目,让退休员工参与社会活动或者文化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既保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使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树立品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介绍,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美术馆都是志愿者数量超过实际管理者数量,从前台到展厅,从公共教育到典藏到财务等部门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这些人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上岗资质,尽管是志愿服务,但是他们对美术馆工作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认识。”余丁说,志愿者前往美术馆服务应该有明确的宗旨,他们是美术馆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旦进入美术馆志愿者组织,相关管理就应与美术馆的管理一样。

  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王小红说的比较直白:“通常情况下,美术馆认为志愿者大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认为他们就是帮帮忙,不需要管理,因此很多时候对志愿者容易疏于管理、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志愿者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重要,慢慢消磨了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把志愿者当成是美术馆可有可无的免费劳力。”王小红说。

  据了解,除管理不足外,目前我国美术馆对志愿者的奖励机制也不健全,能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交通补助的仍是少数。丁元竹说,西方的志愿者虽然没有报酬,但大部分情况下,志愿组织会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源,如住宿、保险、交通补助等。

  与美术馆专业建设同行

  在各地美术馆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专业化建设中的各种软件、细节问题仍难一蹴而就。广大志愿者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美术馆从业人员紧缺的现实问题,也在展览推广、公共教育活动等各个环节中使美术馆和社会公众的联系日益紧密。

  志愿者在美术馆中与观众的交流和沟通最为直接,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反映着一家美术馆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余丁说,在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参观时,展厅中的讲解人员常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即便不是专家,这些志愿者对展厅里的展品也十分熟悉。而中国的美术馆展览频率很快,大多没有核心展品的长期陈列,这对志愿者的讲解构成了一种挑战。而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不少展览都配有语音导览,志愿者的讲解如果仍然是“背台词”的方式就很难有吸引力。对于目前的美术馆志愿者而言,能够结合艺术史和展览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观众进行艺术启发和审美教育并不容易。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认为,应该在博物馆事业发展、社会发展大的背景中来认识博物馆、美术馆的志愿活动,志愿者的发展给美术馆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调动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应以提升博物馆专业服务水平为最终目标,从而提升美术馆的社会形象。

(朱永安)

文档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