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王黎音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助理王黎音

  我们组抛出了几个很有建设性的问题,最后也得到一些答案。首先,我们一直在讨论怎么样给志愿者归属感,怎么维系这个队伍,答案很简单:有好的项目策划。好的项目策划其实是两个,一是公共教育活动本身的项目策划,二是要给志愿者交流机会。比如说读书会,很珍惜的藏品的书拿出来跟志愿者做内部的分享和交流。这样的项目一个给志愿者自学的机会,第二也是志愿者的福利,在金钱之外给他们金钱的支持。

  其次,有一些枯燥的事情怎么办,最后的解答是:第一可以实行轮岗;第二可以找一些专业对口的,比如文秘专业或者酒店管理的专业等,他们需要美术馆提供实习的机会。这些专业人员过来反而很感恩,因为他们之前对美术馆没有印象,不像美院学生,这些人需要实战经验,美术馆欢迎他们来做这样的事情。

  第三,作为管理者,给志愿者培训的时候要传递观念和态度:你的每一项工作对于美术馆都有很大的贡献。在这件事情上面,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非常敬业和热爱,每一位工作人员相当于迪斯尼的一位演员,从扫地的到幕后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态度。我们也要跟志愿者说,哪怕寄存处给到观众的一个微笑,都是带给大家美术馆的第一印象。

  第四,个人志愿者和团队志愿者如何协调。团队志愿者依托于学校,不属于美术馆的志愿者团队,这方面有很多被动的因素。这个问题答案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精英团队,你可以依托给一些组织和学校,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们,我们自己还应该有一个精英团队。中国美术馆的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杨老师说要看管理者有没有发掘的眼光,去物色那些合适的人选。有了精英团队以后很多事情就非常好做了,比如自我管理委员会,自我管理。我们会放手给志愿者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汇报上来。

  关于导赏。提到导赏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并不是每一个展览都投入一样的力道和时间精力去做策划,小型的投入的精力比较少,大型的展览需要很多人员。我们适当做一些调研,调查观众需不需要导赏。参观的大部分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反馈并不需要导赏。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定时导览是便于操作的,我们提前把定时导览的时间公布出去,慢慢培养观众的一些习惯,给他们的参观也提供方便。很多人也提到在策展期间就让志愿者参与进来,在导览的时候更加强调介绍作品的故事性、背景以及生活化的细节,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个展,就更加需要突出他的背景和生活经历。我们可以传递策展人的想法,并且在导览当中多一些互动的小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和这个展览的契合点。这样这个导览才会更有效,而且给观众的感受也是最好的。

  对这次活动大家都一致认可,感谢表扬的话也就不多说了。提一个建议,希望这个活动每年都要继续做下去,也希望有线上交流,建一个微信群。我觉得我们依赖高科技平时也可以多一些交流。所以看看主办方在活动以后是不是能够作为一个后续总结的机会,把微信群线上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来。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