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亭:共享艺术的快乐——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简介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志愿者项目负责人杨兰亭

  我的发言主要围绕中国美术馆在管理志愿者工作中的核心管理发展理念来进行,这些理念的定位穿插在我馆整体志愿者工作当中。

  在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团队是由公共教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我馆志愿者工作于2006年3月份启动,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我们有一些统计,八年来平均我馆每年有1658人次的志愿者服务,平均服务观众6.2万人/年。这是2006年的时候我们招募的情况,这是面试情况,这是试讲的情况,这是当时成立大会时候的签约场景。这边是我们2006年志愿者招募之后第一场培训,是由中国美术馆现任馆长范迪安馆长负责的。另外我们的志愿者管理大概分为这几个部分: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档案、服务分组、年度考核与总结,志愿者工作手册。这个是我们志愿者在面试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六点问题,这六点问题中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其实是很关注招募志愿者的合适度,也就是说,他来到中国美术馆是否适合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服务考量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很注重是否能完成服务时间,按照所规定的时间按时到岗,志愿者招募进来一定要符合美术馆运营的时间,另外一点是他的服务目的和潜能,在中国美术馆,我们非常重视志愿者对于导赏方面能力的控制。下面的将会讲到的会涉及我们对于导赏等非常关键的相关问题。几天我们多次讲到志愿者流失率的问题,很多馆对此都有困惑,下面也会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我馆的做法,我们的流失率要通过很多的方面去控制、把握,达到最后的平稳,面试工作是非常有效的方面。还有其他几个比较有效的方面,下面我都会涉及到。

  招募分为面试和笔试。为什么我们要用笔试,在中国美术馆,笔试的目的并不是去淘汰志愿者和分层志愿者,在中国美术馆教育目的是最关键的,领导经常跟我说你不是一个管理者,其实你是一个教育者,是要把整个教育理念深入到这个团队当中。所以我们的笔试其实是为了去摸一下这次我们招募的志愿者的专业程度,对中国美术馆的了解程度等等。根据他的了解程度,我们需要之后设计整个课程和培训,因为这个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而了解你的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是志愿者招募的面试,计划招募面试前,要考虑现在团队的整理情况,根据现有人员不足方面着手考虑,平时遇到的管理问题产生的影响,在招募面试中会特别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就此,我馆面试志愿者会设计一些问题,来帮我们做出判断。

  关于服务分组,我馆志愿者现阶段我们分为四个组,这四个组也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过程行程了现有的模式,现在我们的服务分组主要是根据本部门和馆内的实际工作要求、需求来制定的。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教员组,也是我们发展这八年当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属于我们馆特色的,并且在整个部门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后面我再详细的跟大家说明。

  我馆90%的志愿者都是做讲解服务的,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的呢?其实这90%的人除了讲解工作,也是在其他组同时服务的,只是说90%的人都在参与讲解工作。我重点说一下讲解导赏,中国美术馆的讲解发展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几个阶段,不能说这个过程中没有弯路,但是我们尽量保持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开始建立这支队伍的时候就有一个目标,2006年3月份,我们招募了第一批60个志愿者,当时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从成立之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对观众的讲解工作,我们今天提到了讲解和导赏两个不同的词语,在中国美术馆这两个词语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最开始是讲解,那时的讲解还是宣讲式的,在座很多管理者都了解,刚开始建立志愿者这个队伍的时候只限于宣讲,把讲解词用一种语言呈现出来,包括他身体的站姿都还是比较正式的,我们会发现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同普通观众之间离得太远了。我们做美术类的讲解是需要寻找、建立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对话”的概念很重要。

  第二是对话,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呢?上午余丁老师不停的在说观众拓展,他也比较了解中国美术馆的工作,其实在中国美术馆的调研中是非常重视观众的反馈和感受的。为什么要提出对话呢?我们一直在寻求美术类博物馆的讲解标准,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怎么跟观众沟通,其实还是要有一种对话的意识,在我们这八年当中从始至终贯穿着这么一个理念和主旨。第二个阶段是从对话到引导,我们用了四年时间。志愿者的导赏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需要时间过程,也需要很长的实践经验才能有对话的习惯意识和能力。我们也会发现你给观众讲解,你的对话方式不一定是他理解的东西,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你究竟要用多少的知识点去给予观众,给多还是给少。其实更多的可能应该是让观众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知,最后发现这种体验才是应该给与观众的。给他更多的可能性,不是把某一种的知识点强加于观众的想法中,更希望通过中国美术馆志愿者的导赏来让观众理解作品。下面这个阶段就出现了导赏的概念。之前宋向光老师也说了导赏和讲解还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始终更关注观众的体验,怎么去培养观众,不管是做活动也好,对观众的实践教育也好,首先要给他一个良好的体验经验,怎么来完成呢?我们的志愿者是最直接面对观众的,怎么跟观众建立这个关系?第二点就是中国美术馆非常重视志愿者跟观众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培训、服务的设定、管理模式都是遵从这个原则的。

  最后是教育,这点非常重要,也是最终希望达到的,我们的志愿者中经过这几年的时间,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的模式,这个教育怎么给大家来解释呢?这部分志愿者有教育能力,因为他跟观众之间更多的沟通以后,开始有了教育的意识,知道他的讲解其实最终的核心是要落到教育上。他通过这几年的积累,更理解我们美术馆为什么要做公共教育,我们在做什么,他们也慢慢的去理解我们的理念,从而就形成了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教员队伍和很多优秀的志愿者同仁们。有一些志愿者都有教育的能力,一些非常好的志愿者,也不一定都在教员队伍中,其中自身时间、工作量、身体年龄因素等很多种都需考虑。但他们不管在何种岗位上,大家都贯穿在整个部门的工作步伐之中,他们付出了很多。

  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者流失率目前是非常低的,因为他要经过很多年的在美术馆的生活、学习最后才能有教育的能力。中国美术馆的教员比较特殊,他既是教育者,但是又是志愿者,他虽然有志愿的理念,但是也有教育的能力,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不像有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教师团队,我们的教师概念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除了本职的工作,他们还要完成很大的工作量,这点非常不容易。

  教员队伍的选拔。这些人员要具备公益意识和以美育服务大众为主要的意识,其实这个概念也是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慢慢形成的。另外是能够对大众进行艺术教育,有专业的能力服务不同类型的观众,之前我们也说需要志愿者多元化的理念,对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另外要懂得运用美术馆的资源,有能力来实施教育。懂得运用美术馆的资源,实施教育活动时理解美术馆的教育特点、方式、内容,参与教育活动策划和相关材料编写,我们有一些教师材料,是面对公众和团体来美术馆学习的,这些资料有些就是由他们来完成的。

  另外教员的活动之前还有一个小组讨论的过程,这个小组基本就是所有人都要参加,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频率是非常高的,当有一个大展览的时候要做教育活动了,所有人都要去开会讨论这个项目我们应该怎么实施教育,教育点是什么,我们怎么规定人群,在这个教员队伍中就会选择几位在这几个方面都会擅长的教员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来完成一个策划书,这个策划书我们有一个样本会发给大家,最后由公共教育部主任给出一个意见,同意以后组织落实和实施。

  这是我们近几年的教员队伍活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以前是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工作了多年,现在由这个老师来做儿童的项目;他是校内美术老师,这个也是校内美术老师,他们把校内的课堂带到美术馆。其实把校内课堂带到博物馆的很多,带到美术馆的还是很少,在美术馆上课的更少,让老师自己设计活动,利用美术馆的资源的就又少了,现在我们在尝试一些这样的活动。

  这个人原来是学心理学的,他会把心理学的很多特点运用到美术教学当中,他当时在学的课程是通过美术的形式给孩子上课,我们也在挖掘不同的可能性。这个是雕塑家,他带着孩子体验雕塑,去触摸。这之后有一个小的活动让孩子动手。这个是身体和雕塑的关系。

  中国美术馆在对志愿者的培养方面是非常强的,和其他馆一样,志愿者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注重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中国美术馆没有固定陈列,都是个展或者是要做的藏品展,更换的时间非常频繁,需要志愿者很快的来熟悉整个作品,他们其实要积累很多年才能达到这么一个程度,所以我们很重视他们怎么把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另外由于美术类的讲解不同于其他类的讲解,要把很多知识融入到讲解之中,我们也讲到了很多对话的意识、引导的意识,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过程。

  另外注重志愿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穿插在我们整个培养计划当中,明天上午我们有一个体验活动,是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为大家策划的一场活动,这场活动像小麻雀一样,把我们的理念、我们重视的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对话、引导,都融入到明天的活动中,希望大家明天来参与。

  这是我们馆的专家,其实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跟馆内专家有很多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要培养的志愿者达到什么程度,另外中国美术馆的讲解词从一开始到现在这么多年,都是由专家或者是策展团队提供的。

  这是当时的场景;这是我们策展人团队;这是民间美术公共教育部;这是馆内专家;我们请的关山月美术馆的馆长;这是我们请的敦煌研究院、湖北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以及国际合作的策展人,这是比利时的策展人,这是瑞士银行的,这是西班牙的,这是美国的一位策展人;这个是英方和中方,就是我们美术馆和外籍的人一起做的策划,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合作呢?其实也是我们的培训老师在培训之前会有一个沟通,该怎么给志愿者做培训,之后还会呈现培训的内容,是带有一种教育目的的。我们还有一个志愿者素质与技能培训,这个培训也是额外的,要组织很多不同的培训。这是艺术家对话,我们比较重视志愿者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直观的理解艺术家在整个展览理念和作品创作理念当中的过程,所以我们尽可能邀请艺术家与志愿者进行沟通。这是版画的体验,这是考察活动。另外我们还给志愿者单独做了图片展,是关于我们平常生活的。这是领导的肯定。

  中国美术馆,在这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中国美术馆我们给予志愿者的平台是很大的,其实也是给志愿者一个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平台,共享艺术的快乐,大家从刚才我讲的所有内容当中可以看出我们非常重视同志愿者之间的沟通,想跟大家一起成长。我们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是适合中国美术馆的,作为我们来说教育是我们的目的,有的馆可能观众量非常大,要用其他的管理模式去做,所以不管是哪种模式,我想跟在座说的是,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情况来考虑志愿者的管理。志愿者管理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我是22岁进馆,23岁负责志愿者工作,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到现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非常平稳的发展,都是大家长期保持一致的态度,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谢谢。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