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如果顾长卫的作品出现在七、八十年代的西方艺术界,那么人们会用形式、风格或者语言的方法评价他的作品。那是一个当代艺术用形式语言和逻辑观念争奇斗艳和创造风格的时代,理论和批评在意的是什么是艺术。而九十年代以来,东西阵营的瓦解,全球化的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直至今天。当代艺术自然而然地参与了社会批判的责任。当代艺术家不断挑拨着社会中敏感的神经,当代艺术的理论和观众更关注艺术中的社会内涵。

  顾长卫是一位很有把握能力的艺术家。所谓把握的能力是指他知道用什么手段创作作品,以及如何平衡作品的视觉呈现和内涵的关系的比重。这里面有题材的选择–我很吃惊他怎么就能那么巧选中了人民币百元钞中的图案!(而且他还总是煞有介事地假装引导人们去看这些图案表面的华丽和美。)除了题材,还要考虑作品的包容性,也就是当你看到作品时,你的眼睛停留在作品的视觉表层上,但实际上你开始思考,你理性的一面显示出比平时更理性地梳理出一条条思路。包容性是指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也触发了其他很多人的思考,触发了很多人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而作品还是作品,里面并没有任何预先限定的内容。这样的作品就经过了艺术家充分地筛选和把握。我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前感不到这种反应,但是在顾长卫为此次展览准备的作品前面,我被触动的很深。原因很清楚:他的作品拨动了早就准备发声的那根弦,我一直等待触发思考的契机。

  为什么是“i”?

  顾长卫个展的展题是“i”。中文的“我”对应英文大写的“I”,英文的“I”的发声很像中文的“爱”。小写英文字母“i”似乎在表明一种当代的“小我”或者是普通人一样的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我的爱”。如果不是时代在变化,这种“小我”的感觉在中国也得不到宠幸。

  关于“我”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是集体名词“我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作为有独立思想的和独立生存状态的“我”是难以存在的。首先,“我”没有财产。50年代初,城市的公私合营和农村的人民公社运动几乎把所有人变成无产阶级。之后的反右、四清、文化革命等等运动消灭了大多数人的自我,“我”一直被长期被压制的蠢动而不能外露。

  中国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是“我”之显露的开始。现代化的进程将中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也逐渐用金钱将生活中的政治化的内容取代。挣钱成了生活的目的,消费成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几十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中国变成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在中国产生了私有制和众多的有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消费是自由的,过渡消费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私有财产和消费自由使人民有了“我”的感觉。不过,这个“我”的自由感不是社会民主进步的结果,而是物质消费时代的赏赐,是资本时代带来的自由。

  人民币百元券

  顾长卫用一张人民币百元券的正反两面作为展览中平面作品的图像来源。微拍的手段把微小的局部放大,放大的图像等于把观众缩小。总之,他带你走进人民币的图案之中。你在他的作品前惊叹的不是造币厂特营的防伪术,你惊叹的竟是你在这些抽象图案中看到的另一种世界。我相信你我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感觉经验有可能不同,我们对事物的敏感性不同,等等。在我看来,每张作品似乎有各自的主题,有的仿佛从高处看到了迷宫、微观的生物体、腻人的甜点、像爆炸的瞬间、像情欲、混乱、迷惘、失落、慌乱、像磁力、像腥、烈日、网、神秘、扭曲的状态、像胜利、辉煌、战利品、像自我、像一种种熟悉的感觉…。不止如此,仿佛作品中还有喧嚣,像行走,像人头攒动,擦肩而过的闹市,和有节奏的打击声。

  好像还不止是形象和感觉。百元券的标志性颜色、领袖像、政治性的背图、甚至背图中华表灯柱上的摄像头等细节也会使人产生其他的联想。当然,这更是百心百观,因人而异。哲学专业的艺评人沈奇岚观后颇感展厅中比邻的小空间如同天主教堂中的忏悔室,与这样的图像独处,倾听自我的心灵之声,会作何感想?

  视频装置

  顾长卫展览中的视频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评说了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视频作品和平面作品构成了同一个现实的空间。大厅中央幕墙上的九个同步视频(标题?)是20多个人在同一时间拍摄完成的。作品纪录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在展览开展几天前某一时段的实况。这一个时间段的挑选给上海的观众带来了颇有政治生活气息的北京实景,也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对话。三楼三个影视播放厅的另外三件视频作品分别涉及了三个不同的题材。“龙头”似乎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心态塑造出一个抽象的当代中国的普通人,表现了过去三十年中,人们为努力追逐的梦想所付出的昂贵的代价。“C & G”以及“G & C”则是用幽默和讽喻的手段来表达当今社会中其他的社会含义的表达。“G & C”的表演者为艺术家本人。为完成这个大约40分钟(请核对时长)的视频的拍摄,他甚至用自己的右手砸肿了自己的左手。用右拳从上方轻击左拳本是表示“工作”含义的哑语。在顾长卫夸张的重击演示下,这个动作的含义恐怕早就超出了简单的语义。联想到他新近导演的跨年贺岁电影“微爱”中由他客串的哑巴厨师的表演,他等于在两个地方给观众出了两个差不多的哑谜。可是哑谜让人们猜的是什么呢?也许谜底就在其他的视频作品之中。

  二楼影视厅被隔为两间。外间两个视频重复播放百元券正反面的逾千种基本色元素。里间黑红两色,黑红两域、黑红台子、黑红纸沓。外间的色素连放是一种纯粹技术的呈现,它既不告诉你这是什么,也不告诉你这有什么用途。它似乎在展示百元券的技术构成,好像在演示一种蕴涵在一张纸中的能量。里间的黑红两色让人首先想到了司汤达的小说,那是关于欲望和权力的作品。黑红两界同处一室,台子上摆放的纸沓点明了整个展览中围绕的主题:欲望和权力。似乎这是一个密室或是一个密谋和分配的黑箱。这里是某些事件谋划的出发点,但是不是这些事件的结果。你未必曾经参与过任何这类事件的策划,但是在你的心理或许也有一种密室。或许你的密室里没有同样的道具,不过你知道孰重孰轻,能否得到,能否承受。

  大象

  30多年前,我们一直向往着富足、尊严、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生活。今天,这些当年的向往实现了很多。但是我们却遭到了雾霾的眷顾,听说还有大量的垃圾围城和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网络和新闻天天有巨额贪腐大案的报道,还有很多其他让人感到无奈的各种问题,诸如黑心食品、医药医保、收费教育、贫富悬殊、土地、就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品位低下等等…。当然,问题的显现和人们对此的警觉有助于进步,但是隐隐中还是感到这些问题仅仅是表面。

  顾长卫的展览让我想到英语的一种说法:“房间里的大象 (an elephant in the room)”。这个比喻是指容易被人忽视的重大的问题和隐患。我虽然尚且不知房间里是否有一只大象,也不知我能不能找到,但是我希望睁开眼睛努力寻找。否则,为什么在现实中会出现那么多愚蠢的错误和问题,甚至问题被揭示之后让人不可思议。感谢顾长卫用他的艺术让我有所感想,感谢上海当代艺术馆所做的种种准备和支持才得以实现这个展览。大象在哪里,期待明目人。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