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早年自署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等别号,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幼年自学书画篆刻,19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等。1923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此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1928年定居杭州,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文及美术史论,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其中国画创作坚持从传统内部进行创变,风格雄大、奇险、强悍,被誉为文人绘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一代大师。

  潘天寿学吴昌硕最像,又行之最远。在师事吴氏的基础上,又上追南宋院体及浙派笔法,融汇明清大写意花鸟画各家之长,终铸成自家风骨。其不仅坚守传统,而且以开放的心态从中国画的内部去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与理论中不断探索、总结中国绘画应有的独特民族风格。

  1923年,27岁的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后经好友诸闻韵介绍,登门拜访了近八十高龄的吴昌硕,深得其器重。相识未久,吴即以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相赠于潘,肯定其绘画与诗文的天赋。潘天寿常去拜望吴昌硕,耳濡目染,画艺大进。吴昌硕曾对其入室弟子说:“阿寿的画有自家面目,这就好。你们不能老是同我的面目一样。”又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潘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学吴昌硕“师其意不师其迹”,也曾一度有意摆脱吴氏画风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作家应有一个作家的特点”。但由于年轻,不拘性情,作画常有不受羁勒、行不由径的纵横之气,吴昌硕在对其教授、褒奖之外亦重戒勉,曾作长古诗“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为其指出潜在问题,潘感念此劝诫,转归严谨沉稳,于不惑之年形成奇崛险峻的独异风采。

                                               (李 星)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