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陈树东的"雄浑之风与当代形态"

  中国美术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其中有最为鲜明的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在思想观念上形成了自我自为的意识,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现实,都有了自己的观察与感受的视角,体现出历史之思与现实之感的个人立场,二是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与传统和已有模式的差异,形成具有当代文化属性的新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形态的变化是根本的,在每个艺术家那里也是最具体的课题。在油画领域,这个课题显得更加严峻,经过打开国门看到西方油画的传统形态、现代形态直到当代形态,中国油画家在借鉴的同时,更加冷静地思考如何能探索出自己的道路,使油画的语言“西法”经过中国文化的过滤和时代的汰选,成为中国当代的形态。为着这样的“集体”课题,几代中国油画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做出了努力,纵观陈树东的油画,可以说,他就在探索和建构中国油画的当代形态这个行列之中,而且是一位坚定的实践者。

  作为军人艺术家,陈树东有需要当作“任务”完成的创作主题,我曾经说过,他是一位能够把职业责任和学术目标、文化理想统一起来的艺术家,多年来致力于把大型主题画创作和精炼自己的油画表现力结合起来。在2007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他的选题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个选题在油画上曾有董希文、在版画上曾有彦涵、在中国画上曾有李可染等名师画过,如何在新的时代找到表现这一题材的切入点,陈树东运用了宏阔的尺幅,以展现千帆竞发的激烈场景,更用了浓郁的色彩,特别是黑与红、黑与白碰触相间的视觉旋律,构成强烈的形式张力,使这一题材有了新款的当代表达。实际上,从1980年代研习油画开始,陈树东就沉潜地探索油画语言的当代表现力,他喜欢西方从古典到现代油画经典中画风深沉的一脉,倾心于现代西方绘画表现性的流派,但支持他坚持探索的内在动力,还是对生命本质力量的体验和崇高性的美学意境。可以说,在军旅油画家乃至中国油画家中,他是难能可贵地投入大气力画大型创作的一位。我还记得他的作品《开垦》,所画的是改革开放城市深圳开山造城的第一次爆破,画面上腾空而起的烟云占据了主体空间,浓烈的红与黑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画面语言的强度和题材内容相贴切,实现了艺术的社会性和语言自身的价值。在他的《入城式》、《晴朗的天空》、《攻城》、《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等军事题材作品中,他一方面抓住战争与胜利的历史瞬间,在大场面中强化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调动油画语言节奏和韵律,使场面、景物、情节与气氛浑然一体。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他再现了历史事实的真实,不如说他再现了历史氛境的真实,而后者,正是需要用语言来表述的内容和内涵。

  陈树东的一件力作《延安鲁艺》也同样让我感动,许多今日的文艺工作者都踏访过延安鲁艺的旧址,在那里怀想当年文艺赤子“青春加革命”的岁月,也有过许多画作以“鲁艺”为主题,但是,在陈树东笔下,“青春加革命”是一个主题,“鲁艺”的景观不仅复原了当年的样貌,而且更侧重“鲁艺”与陕北高原大地的关联,侧重“鲁艺人”的群像风采,在由无数细节形成的画面中,歌舞的队列从历史情境中浮现出来,又退隐在岁月的帷幕之中,他采用的厚重语言,极为壮观地展现了这个主题的精神价值。陈树东许多年来还不断前往革命历史中的“圣地”,在历史的“现场”面前,他的情感从眼前的真实向历史的意蕴层面升华,由此画出了景物存在的精神形象。他所画的革命会址、伟人故居,用的都是以黑为主的色调,加上雄强有力的笔触和粗砺的色层肌理,使天空、大地、建筑浑然一体,闪烁出斑驳的时间光采。

  在当代油画家群体中,陈树东的风格显然是独树一帜的,在雄浑朴茂的风格语言上,他能把控大场景的空间,也能作小幅细微的表述,这说明他在美学形式上已经形成自己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他那里是长期酿化的自然结果,而把他的艺术放在中国油画的当代图景中,可以看到他为中国油画的当代形态做出了贡献。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