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诸罗到留学东美(1895-1929)

  台湾孤悬海隅,素有蓬莱仙岛的美称。陈澄波出生于台湾嘉义,也是一个深具文化传统的城市。父亲陈守愚先生,是清朝秀才,担任汉学私塾教师。陈澄波自幼即在父亲教导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诗词、经典、书法等广为涉猎,也成为日后创作的重要养分。1913年,陈澄波自嘉义公学校毕业,考上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受到日本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指导,开启了对西洋美术的初步接触和认识。这时期,陈澄波进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最初尝试,亦真实记录下了不少台湾城乡现代化的过程。自台北国语学校毕业后,他返回故乡,任嘉义公学校教员,并成家立业。但他却在1924年毅然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在夫人张捷女士的支持下,以30岁的“高龄”东渡扶桑,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直到1929年师范科研究所毕业。

  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期间,陈澄波以家乡风景为题材所创作的《嘉义街外(一)》入选1926年第七回“帝展”,成为台湾第一位入选日本“帝展”西洋画部的油画家。1927年陈澄波的作品《夏日街景》再一次入选日本“帝展”,体现出的不仅是对故乡故土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内心静谧“家园”的追寻,在其艺术之旅中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时期,陈澄波不仅受到了各种西方现代前卫画派的熏陶和影响,同时也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秋之博物馆》《帝室博物馆》等作品呈现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反学院风格。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