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波

  

  陈澄波是台湾地区历史文化变迁中极具重要性与代表性的油画艺术家,其短暂而精湛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充满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投入,作品在“中国文化”与“乡土特色”乃至“现代意识”的多重交织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造诣,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陈澄波年表:

 

  1895年  

  2月2日,生于台南嘉义西堡嘉义街西门外。父亲陈守愚为私塾教师,母亲则在澄波出生后不久去世。后因父亲另娶,被送交至乳母家寄养。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澎湖被割让给日本,进入日据时代。

 

  1897年  

  改由祖母林宝珠抚养,祖孙相依为命;祖母以贩卖花生油和杂粮维持生计。

 

  1907年  

  祖母老迈不能谋生,改由二叔陈钱抚养。

  13岁进入嘉义公学校(今崇文国小)就读。

 

  1909年  

  父亲陈守愚逝世。

 

  1913年  

  自嘉义公学校毕业。

  进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乙科(今台北市立大学)学习,受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指导,开启对西洋美术的初步接触和认识。

 

  1917年  

  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乙科毕业。

  任嘉义公学校训导。任教期间因教学认真、表现优异,数次领取嘉冕奖金。

 

  1918年  

  与嘉义南门张济美次女张捷结婚。

 

  1919年  

  长女陈紫薇出生。

 

  1920年  

  转任水堀头公学校湖子分校(今嘉义水上国小)。

 

  1923年 

  以汉文投稿彰化崇文社第37 期征文,并获得第六名之奖励。

 

  1924年 

  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的图画师范科。夜间在本乡绘画研究所进修素描,前后五年。

  次女陈碧女出生。

 

  1925年  

  《南国の夕阳》入选第二回“白日会展”。

  与陈植棋在日本拟筹组美术团体“春光会”,但因学长黄土水反对而作罢。

 

  1926年  

  《南国の川原》《南国の平和》入选第三回“白日会展”。

  《嘉义街外(一)》入选日本第七回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西画部,为台湾第一人。

  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成立于1919年。其前身为“文化省美术展览会”,简称“文展”。1919年“文展”废止,在文部省之外另设“帝国美术院”直接掌理日本国 家美展。官方展览就由“帝国美术院”主办,即为“帝国美术展览会”。该展览会分设第一部为日本画、第二部西洋画和第三部雕刻。

  长男陈重光出生。

 

  1927年 

  作品分别入选太平洋画会第二十三回展、第四回槐树社展、第四回白日会展。

  自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毕业,入同校师范科研究所继续学业。

  在台北博物馆、嘉义公会堂举办个展。

  与廖继春、颜水龙、范洪甲、何德来、张舜卿组成“赤阳洋画会”,并将作品展出于台南公会堂。

  《夏日街景》入选日本第八回“帝展”。

  《帝室博物馆》入选第一回“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

  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或“湾展”,为台湾地区第一个大型美术展览会。自1927年至1936年共举办十次,主办单位为台湾教育会。1937年原预计转由台湾总督府举办,但因中日发生“卢沟桥事变”而停办。在嘉义公会堂与林玉山共同举办书画展。

 

  1928年  

  作品入选第五回“白日会展”、第五回“槐树社展”、“太平洋画会第二十四回展”、第十五回“光风会展”、“福建美展”。

  在厦门旭瀛书院举办个展。

  油画《龙山寺》奉纳于万华龙山寺,并与黄土水的雕刻《释迦像》一起陈列在会议室内。

  《龙山寺》《西湖运河》入选第二回“台展”。

 

  1929年  

  《西湖的东浦桥》入选第六回槐树社展。

  担任教育部在上海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审查员,并展出《早春》《清流》《绸坊之午后》。

  《湖上晴光》《外滩公园》《中国妇女裸体》《杭州通江桥》四件作品参加西湖博览会。

  与汪荻浪一起获聘为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0年改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西洋画教授。

  参加在上海宁波同乡会由艺苑绘画研究所举办的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展出作品《晚潮》(又名《风雨白浪》)与《前寺》(又名《普济寺》)。

  《早春》入选第十回“帝展”。

  《晚秋》《普陀山前寺》《清流》入选第三回“台展”。

 

  1930年  

  至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作品入选第七回“槐树社展”、第二回“圣德太子美术奉赞展览会”。

  参与赤岛社第二回展览会于台南公会堂。

  接家人到上海同住。

  在台中公会堂举办个展,展出作品75件。

  赴东海岸达奇里溪写生。

  《普陀山海水浴场》《苏州虎丘山》入选第四回“台展”。

 

  1931年 

  辞去新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主任职务。

  《苏州可园》入选第五回“台展”。

  参展上海新华艺专在新世界饭店举办的“新华画展”、“艺苑第二回展览”、在台北旧厅舍举办的第三回“赤岛社展”。

  与倪贻德、庞薰琹、周多、曾志良在上海梅园酒家召开“决澜社”第一次会务会议。

  “决澜社”于1931年9月23日在梅园酒家开第一次会务会议。与会者有庞薰琹、倪贻德、陈澄波、周多、曾志良五人。会议决定,画会定名为“决澜社”。顾名思义,是他们怀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给颓败的现代中国艺术一个强大的波涛。原定于1932年1月1日在上海举行画展,后因“九一八事变”而致展览计划流产。

  三女白梅出生。

 

  1932年  

  参与决澜社第二次会务会议。

  决澜社第二次会务会议举行于1932年1月6日,到会者有庞薰琹、倪贻德、梁白波、段平佑、陈澄波、杨秋人、曾志良、周麋、邓云梯、周多、王济远。此次会议修改了决澜社简章,选举了庞薰琹、倪贻德、王济远三人为理事,并决定4月中旬举办画展。但随着之后日军侵沪,画展议案再成泡影。

  《西湖风景》入选第七回“春台展”。

  “一·二八事变”发生,将家人从上海送返台湾。

  受推荐代表中华民国参展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33—1934)。

  《松邨夕照》入选第六回“台展”。

 

  1933年   

  由上海返台定居。

  《西湖春色》入选第七回“台展”。

 

  1934年  

  《西湖春色》入选第十五回“帝展”。

  《八卦山》《街头》入选第八回“台展”,并获得五年的“无鉴查”资格。

  参加在台北铁道旅馆举办的“台阳美术协会”成立大会。

  台阳美术协会,成立于1934年11月,简称“台阳美协”,并于1935年5月在台北教育会馆举办第一届展览会。其创始成员有陈澄波、廖继春、陈清汾、颜水龙、李梅树、李石

  樵、杨三郎等。它是台湾画坛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团体,并发展为台湾地区除 “台展”之外最大的美术盛事。

  次男陈前民出生。

 

  1935年 

  《南国街景》《不忍池畔》入选日本第二十二回“光风会展”。

  参加第一回“台阳展”。

  《阿里山之春》《淡江风景》入选第九回“台展”。

 

  1936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三回“光风会展”,参加第二回“台阳展”。

  《冈》《曲径》入选第十回“台展”,且因连续10 年入选“台展”而受表彰。

 

  1937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四回“光风会展”,参加第三回“台阳展”。

 

  1938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五回“光风会展”,参加第四回“台阳展”。

  《古庙》入选第一回“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简称“府展”)。

 

  1939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六回“光风会展”,参加第五回“台阳展”。

  《涛声》入选第二回“府展”。

 

  1940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七回“光风会展”,参加第六回“台阳展”。

  任“青辰美术协会”特别会员,指导嘉义地区油画家,并举行第一回展出。

  《夏之朝》入选第三回“府展”。

 

  1941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八回“光风会展”,参加第七回“台阳展”。

  《新楼风景》入选第四回“府展”。

 

  1942年  

  作品入选第二十九回“光风会展”,参加第八回“台阳展”。

  《初秋》入选第五回“府展”。

 

  1943年  

  《嘉义公园》参加第九回“台阳展”。

  《新楼》入选第六回“府展”。

 

  1944年   

  作品参加第十回“台阳展”。

 

  1945年 

  任嘉义市自治协会理事。

 

  1946年  

  当选嘉义市第一届参议会议员。

  担任第一届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审查员,并展出作品《庆祝日》《儿童乐园》《制材工场》。

 

  1947年 

  于台湾辞世,时年53岁。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