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之外的生趣》--张颂仁

  谌北新先生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入读徐悲鸿为院长的中央美术学院,专习油画。一九五五年列名为马克西莫夫主导的油画训练课程的学员。马克西莫夫(1913——1993)是中俄友好年代被委派到中国帮助建设的美术界专家。他是苏利可夫美术学院教授,曾获斯大林奖。一九五五至五七年的两年油画训练班介绍了西方油画技术的基本练习和创作实践。自一九五八年中苏交恶后俄国专家支援被终止,而这个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也就成为此后三十年间唯一完整地传入中国的油画课程,影响了所有美术学院的油画教授程式,至今不衰。训练班的廿一位画家也就代表了中国油画体系的正统脉络。

  谌先生的艺术发展比起当年美院的其他专家又是别开蹊径。他很早就被调离北京这个文化政治权力中心,长年留在西安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体制内的画家他又专攻风景,没有正面介入主流的社会主义建设题材,实在是异数。早在五五年的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就赏识谌先生的风景才能,特别准许不必投入人像研究,而专以风景配合他人的历史画和主题创作。

  当年油画训练班的画家大多有特殊背景,谌先生更跟上一辈的传统文人有家族渊源。他的外祖父昆仲是著名的汉阴三沈,沈尹默、沈士远和沈兼士,从小家中往来的都是民国时代的名士。对书画的兴趣也使谌先生的油画倾向意笔的趣味,并发挥对造形的独特掌握。於用笔的泼辣痛快他比俄国的阳光派和法式印象派都更澈底。用笔和造型是分不开的,谌先生的造型是以色块直接营造形体,如果以笔法来谈,可以说他是把骨和肉都合在同一笔内,以至行笔与造型和合无间,画中景象与用笔的节奏也无法两分,所以谌先生的风景生趣盎然,律动变化谐和于作者情绪。画面洁净而淋漓,没有碍目的赘笔,读画人可以近赏细部变化,也能退观全景的结构组织。

  在中国油画家中谌先生以用色丰富见称,由于他一直究心风景画,对于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尤其得心应手。形体与色彩和笔法的构成互相融合,以致冷暖阴阳柔坚都在色彩和行笔中同时表达。谌先生的绘画手法早已打破了形和色之分,也不以笔法别于物象的体积和内涵,而把画意藏于描绘和技法之中。

  最早知道谌先生的绘画是通过他的高足邱世华先生所介。一九九六年邱先生筹备圣保罗双年展时邀我到访西安旧居,并强调谌先生的绝艺。会面后果然一新耳目,而且也从中看到邱先生艺术的渊源。谌先生使景色变为境界,基础在准确造型的功力,不过使常景化成意境的修养就不独是绘图的能力,而在修心的功夫和识力,那是于平常之处感悟宇宙的识力。九十年代谌先生经常往返美洲探访亲属,一直无缘合作,这次终于能在香港举办个展可说是汉雅轩的好缘,也是香港艺坛认识谌先生的机遇。

张颂仁

  丙戍阳历七月于香港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