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1920年代)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孕育着时代变迁的风雨,也迎来中西美术的碰撞与交汇。水彩画在欧洲是与油画、版画相媲美的重要画种,发展至18世纪已进入成熟。随着艺术西学进入中土,水彩画也传入中国,使中国水彩艺术开始了萌芽期。本部分展品反映了水彩艺术在中国最初的三方面现象:一是传教士的传道授业。在以广州为主的沿海地区,中国画家以水彩为表现方式,描绘了当地的自然风景与世俗风情,这类被称为外销画的作品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的风物民俗提供了视角,也由于画在通草纸上,形成了特定的样貌。二是以上海土山湾画馆为代表的民间绘画机构传授西法,其中张充仁、徐咏青、张聿光、周湘、衡平等在水彩上尤有建树,他们的作品以风景、静物等为主要对象。三是中国留学生或远赴欧洲,或近取东瀛,学习西方油画和水彩,其中有李毅士、李铁夫、李叔同、颜文樑、王悦之等一代名家,他们获览西方水彩原作,回国后既传授水彩技法,也将水彩作为创作手段,留下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展览的引篇,本部分主要以文献、档案的形式介绍水彩画在中国的源起,也展出努力征寻到的存世作品,以再现中国水彩画萌芽期的面貌。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