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48)

  辛亥革命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的一页。在社会变革大潮的激荡下,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美术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变革既表现为艺术思想与整个社会思潮的关系,又表现为艺术自身的形式演变,水彩艺术的发展亦如此。从事西画的艺术家大都兼画水彩,标志着水彩不仅作为一种技法,同时也作为一种表现语言用以反映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他们还自觉地将水彩创作与本土现实结合起来,从主题到风格透溢出变革创新的锋芒。至二十世纪30-40年代,水彩画已蔚成风气,广为大众喜闻乐见,在反映中国现实上,更是展现了鲜明的时代印迹,形成了水彩画传入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本部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一,水彩技法与商业广告相结合,表现当时生活中的摩登事物,反映了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生活与审美风尚,徐咏青、金梅生、郑曼陀、谢之光、杭穉英、胡伯翔等都是这类月份牌创作的高手。其二,在民族危难与困苦之际,在战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水彩画家以画笔表达现实忧患、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司徒乔、符罗飞、倪贻德、宋步云、吴耘、王麦秆等画家笔下的景物,渗透着正义的艺术关切,流露出激越的现实情怀,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其三,中国美术的本土自觉还在于形式语言上融会民族艺术的精华,水彩画在这方面也独有建树,吴作人、庞薰琹、韩乐然、常书鸿等一批画家走向西部,在敦煌的艺术宝库中吸收营养,在边塞自然和民族生活中获得新颖感受,他们的成果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本土化和民族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水彩画家队伍中,还包括了一批著名的建筑师,例如杨廷宝、童寯和吴良镛等名家的作品,就富有理性精神和艺术感性结合的特征。此外,李苦禅、李可染、戴泽等20世纪美术史上的大家在这一时期的水彩创作也证明了水彩艺术对整个近现代中国美术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一时期水彩画的迅速发展也与兴起的水彩画教育和活跃的水彩社团密切相关。所有这些构成了水彩在中国的第一次质的转变和发展。

文档来源: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