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探首八闽大地那古村老宅,问那一缕缕炊烟,何时消逝?摩挲那井盘瓦釜,想那一茬茬离人,几曾回眸?云深不知处,乔松不纪年。感恩那一派斜阳草树,不时为宛在的村廓摇影;怀揣那几瓣远念乡愁,含泪替沧桑的聚落写照…… 我们无法留住光阴。但光阴的沉淀与记忆,即在那马鞍墻曲、回廊深处、土楼埕上、风雨桥边。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在祖宗创造的居家院前,我们慢道方圆,惟先匍匐。在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去处,永续着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历史遗存,天覆地载。惟其敬畏,才知呵护。我们用镜头,纪录先人的创造;用心灵,抚摸时光的斑痕。传统的延脉,与山水相依,与人文相守,自有历史的沉淀力,更有反哺的再生力。催化中的美丽乡村,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宁馨儿。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我们期待这批“宁馨儿”的诞生。那么先请观摩本次摄影展吧!其看点在——“八闽古村落古民居”;亮点在——“派江吻海,山水相依”;泪点在——“忘不了的乡愁”;誓点在——“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八闽古村落古民居"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国美术馆1月11日讯 2016年1月9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八闽古村落古民居”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美术馆1月11日讯 2016年1月9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八闽古村落古民居”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的主题以“派江吻海,山水相依”作为主题,展示了福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优秀成果,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展览根据福建省古村落古民居地域文化,分为“闽中”“闽东”“闽西”“闽南”“闽北”等五个部分,共展出223幅(组)摄影作品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影像。 【详细】

【闽中】(福州、莆田、平潭)

八闽雄都,一楼镇海;千秋福地,万树屏山。有福之州,卧野环山,派江吻海,其首善之区,在旗鼓之间。曾五度为都,六次扩城。汉无诸置郡东冶,使“都在城内,城在都内”;晋严高凿湖理水,使“家在水边,水在门边”;唐五代闽王扩建罗城,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省会格局的形成,或许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时间让城市进化,却有章可循。三坊七巷街区,肇基于西晋,成形于唐季;骏发于明清,飙起于民国,至今中轴线不移,里坊制不替,成为城市建设“里坊制度的活化石”。逶迤朱紫第,阡陌马鞍墙。户枢声声里,曾名媛秀出,士子鹰扬,众多硕彦俊才,共著半部中国近代史。省垣南邻之文献名邦,自唐“开莆来学”,道承东鲁,学启南闽,引领文教起蛰,科甲联芳。黉庠书院、宗庙家祠连同红砖建筑,一并随之勃兴。港口文化,侨乡格局,则以妈祖大爱,赋予海峡安祥;岚岛渔村,山海同怀,仍以石敢当信念,重祭世纪雄风。

闽中 更多>>

彩色城堡
作者:陈 星
华林寺
作者:林振寿
家园
作者:陈 星
岚岛渔村
作者:陈颖南
老家
作者:陈 星
平潭石厝
作者:石广智
三坊七巷
作者:薛明瑞
为妈祖梳妆
作者:钱 绯
林文忠公祠御碑亭
作者:兴庐
林觉民故居
作者:林振寿
三坊七巷古建群落
作者:冯成发
严复故居
作者:林振寿
彩色城堡
作者:陈 星
晨出
作者:伊 海

【闽东】(宁德)

人类仿生学的经典,在“上善若水”。水之流淌,有路为溪,无路为瀑;人之行动,有路造车,无路架桥。水惟善下,方成其海。但地上的大沟小壑,均系水流切割而成。而有本事将大地重新连接起来的,是山乡的能工巧匠。他们造出各式各样的桥梁,给大地打上大大小小的“补丁”。从讲求适用到趋向审美,从有墩桥到悬空桥,可谓花样翻新。在闽东山区最多见的“风雨桥”,便是“补丁”的杰作。很早就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自唐至清末,福建构造桥梁两千七百多座。其中最独特者,是闽东北的木拱廊桥。它们以奇异的结构形式,解决了大结构、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难题,创造了中国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城乡之间,村寨之间,族群之间,人心之间,都需要沟通,都需要某种沟通的载体。廊桥之成为闽东人民的骄傲,在于实用与审美的双赢。瞧那廊屋的亲和而多情,护栏的美意与可靠,简直是人见人爱!

闽东 更多>>

寒秋古韵 (组照)1
作者:郭建平
寒秋古韵 (组照)2
作者:郭建平
寒秋古韵 (组照)3
作者:郭建平
寒秋古韵 (组照)4
作者:郭建平
临水神韵(组照)1
作者:余炳炎
临水神韵(组照)2
作者:余炳炎
临水神韵(组照)3
作者:余炳炎
临水神韵(组照)4
作者:余炳炎
临水神韵(组照)5
作者:余炳炎
临水神韵(组照)6
作者:余炳炎
踩冬-周宁鲤鱼溪
作者:李洪元
福安廉村全景图
作者:刘 现
福安棠溪古民居
作者:郭建平
龙津桥
作者:陈信云
秋韵
作者:陆世飞
晚秋
作者:阮 鸿
古村秋韵
作者:陆世飞

【闽北】(南平)

人文是自然的情彩。天有文而万象,水有文而荡漾,人有文而灿烂。闽北的文化气息,与理学的弘扬与传播有关。《尤溪赋》云:“周东迁,夫子出;宋南渡,文公生”,正指出一代贤哲朱熹降临的特殊时代背景与人文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曾是通过诗书传家的书院形式,承启斯文。理学大师朱熹,以书院为阵地,授受相传,确立了学统。居家时寒泉谈经,武夷授课,沧州讲学;外任则随政兴学,崇儒重教,化育群伦。地钟其秀,天毓其灵。其主要活动在福建、江西一带。半亩方塘,天心可鉴;源头活水,泽润无垠。自出生地尤溪的画沙之浦,到建阳考亭书院的以教树人,朱子堪称南宋书院教育的典型代表。六经训范,昭千圣之道统;一脉道传,启万古之鸿蒙。文修武偃、闽学蔚起的人文背景,直接影响到闽北建筑文化的神理:简约,沉潜,朴茂,冲和。

闽北 更多>>

远眺大埠岗
作者:刘可升
天地山间是我家
作者:刘利育
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
作者:陈琦辉
夕照下梅村
作者:郑友裕
古浦老街
作者:林 跃
五夫遗风
作者:吴心正
曾经的辉煌
作者:韩承伟

【闽南】(泉州、厦门、漳州)

曾勇立于丝路涛头,也曾挣扎于海禁之轭;曾固守于村自为战,也曾放胆于四海为家。投射到闽南一带的建筑文化,便是:脱胎换骨,有想法;百花齐放,不争鸣。闽清宏琳厝、福清东关寨、永安安贞堡、南靖土圆楼等,主体建筑多以夯土构成,粗犷浑厚,与大地共呼吸。在闽中南一带侨乡及台湾地区长大的人,则对红砖情有独钟。屋顶、外墙、小巷地板、窗户雕饰等,都以红砖为理想材料。铺地板的“斗底砖”,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异象纷呈,足踩于上,感觉与地气相通,踏实而温馨。无论历史街区,村社民居,还是富家宅院,其所以爱好红砖墙、红瓦顶、红柱子、红灶台,是觉得充溢喜气、旺气、豪气,心有“太阳”情结,愿与“光明”同行,故而形成一种奇妙的“红砖文化”,沿袭至今。细看那人造红砖的底面,都钤有制砖师傅的两个脚跟模子,如戳印一般,一约千年,惟有天知地知。这里有土地崇拜的投影,也有契约理念的诉求。

闽南 更多>>

云水谣之晨
作者:张志坚
秋到土楼
作者:罗联永
蔡氏古民居
作者:黄元青
归来堂
作者:佘极朴
怀远楼内景
作者:张志坚
春游土楼
作者:陈瑞霖
南安蔡氏古民居
作者:庄建萍
嘉庚园组图
作者:陈艳斌
安平桥
作者:方圆合
海丝遗址—— 草庵
作者:庄建萍

【闽西】(三明、龙岩)

人活天地间,顶着同一片天,立的地却是有别。但无论如何,居之安是第一要务。“天圆地方”的认知,决定了土楼特有建筑形式的问世。这种封闭式土楼,冬暖夏凉,抗震防潮,抵御野兽,防范匪盗,百十户聚居,有安全感而且温馨。客家人自中原南迁,相袭千年。无论南靖还是永定的土楼,远观如圆型符号,近看似穹顶乾坤;静静一个如钵天地,默默一个烟火人间。小小枪洞,是警惕的眼;高高土墙,挂满了尊严。属于明天的鸡,都为报晓而振翅;忠于主人的狗,都为守夜而无眠。所有水井,都不分咸淡;所有故事,都头尾相连。步步为营,自成体系。堡寨式建筑,体现出一种“村自为战”的睿智。三明安贞堡内,单层368间,俨然一个小社会,其建材主角竟是夯土。因此,所有乡愁,都从故土发酵;所有故土,都为人文而富饶!

闽西 更多>>

万寿岩遗址1
作者:余生富
万寿岩遗址2
作者:余生富
万寿岩遗址3
作者:余生富
锦绣家园
作者:陈广程
初溪土楼群
作者:张志坚
芳联堡
作者:林跃
古堡逢春
作者:林平
会址夏秋冬
作者:谢步开
梯田初雪
作者:王荣惠
培田古村
作者:林跃
洪坑土楼群
作者:戴贵煌
吉山萃园
作者:关建东
临江楼(丘开勇)
作者:丘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