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欧洲芭蕾舞艺术开始寻找新的创作灵感,范围不仅涉及东方和遥远的大陆。20年代,包豪斯学校(Bauhaus)局限于斯卡·施莱默(OskarSchlemmer)教授发现了一套运动机制,并将其复杂的运动轨迹运用到由其开创的“三位元芭蕾”(balettriadyczny)当中。同时发现这一机制的还有查理·卓别林(CharlieChaplin)和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Léger),前者将其应用到电影和动作艺术当中,后者将其推广到在绘画和舞美领域。当时,名震整个欧洲的立体主义,实际上就是这种运动机制在绘画或雕塑上的视觉表现。施莱默将这一运动机制同非洲雕塑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爵士乐融合,而后搬上舞台。爵士乐自1919年开始就在巴黎广为流行,但其达到真正的辉煌巅峰还要归功于黑人女明星约瑟芬·贝克(JosephineBaker)。德马雷于1925年将她带到巴黎,并使其一夜成名。
步入不惑之年,德马雷带着旺盛的精力和虽不断流逝却依旧数额庞大的财产,投身研究和记录工作。德马雷创建于1931年的国际舞蹈档案馆(AID–LesArchivesInternationalesdelaDanse)所在的建筑,由波兰建筑师斯塔尼斯瓦夫·兰道(StanisławLandau)进行重新设计并主持了扩建。(兰道一直与德马雷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德马雷的档案馆实际上是一家博物馆性质的机构。除对《瑞典芭蕾》进行记录外,档案馆还发行宣传册,举办国际会议、竞赛和展览。档案馆一直活跃至二战前夕,其馆藏之后分别被巴黎歌剧院图书馆和由德马雷资助兴建的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收藏。
1935年,国际舞蹈档案馆采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超前的“多媒体技术”,辅以革命性的组织形式,举办了法国乡村舞蹈晚会。这是一次借助音视频手段进行的的民间舞蹈展示,同时伴有现场舞蹈表演。凭借此次活动的成功,以及多年来的艺术活动经验(“俄罗斯芭蕾”主要以东欧民俗为创作源泉,“瑞典芭蕾”则主要取材北欧传统),德马雷很快便开始策划更大规模的项目——国际民族舞蹈展览。展览于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举办。
全欧洲的民族学家和编舞专家都收到了参展邀请。民族学家们很快便投入工作,尽管此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将为欧洲先锋派舞蹈奠定理论基础。然而,工作规则十分明确。正如波兰项目负责人所言:“民族舞蹈展的组织者们决定将舞蹈定格,让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观赏。为此,他们还尝试将舞蹈与人体剥离,将人清除出视野之外,只留下舞蹈的形式和机制。按照这一原则,在我们的波兰展示部分中没有任何模特出现,无论是真人,还是模特,完全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躯干灵活、四肢可以任意弯曲的玩偶。玩偶都没有头部,只有用铁丝弯曲而成的面部轮廓。虽然仅仅是铁丝勾勒的面部轮廓,却已足以表现舞者头部动作的特点。”
“强盗舞” 聚居在波德海勒地区山民特有的舞蹈 图为身着的是波德海勒地区(Podhale)民族服装的人偶
波兰 1937年,作者:Janina Wasiewicz,摄影:Łukasz Zandecki
展览结束后,所有的模型、图片材料以及视频记录都被国际舞蹈档案馆收藏,并作为永久性展览展出。然而,1940年法西斯德国攻占法国,档案馆也随之关门。尽管如此,其馆藏躲过了战争浩劫并得以完好保存。1947年,罗尔夫·德马雷基金会与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国际舞蹈档案馆馆藏被收入巴黎歌剧院图书馆,而直接涉及瑞典芭蕾的部分,则被运往斯德哥尔摩的瑞士皇家歌剧院舞蹈博物馆收藏。
“克拉科夫的婚礼” 图为身着当地服装的人偶 波兰 1937年
复制人:Janina Wasiewicz 摄影:Łukasz Zandecki
1979年,为波兰和欧洲民族学研究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格拉日娜·董布罗夫斯卡(GrażynaDąbrowska)在巴黎歌剧院图书馆的阁楼内发现了波兰民族舞蹈人偶。经过历时十年的外交努力,这些玩偶终于回到波兰。遗憾的是,当年的音乐和图片资料没能得以保存。七十年过去了,今天,收藏于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PaństwoweMuzeumEtnograficzne)内的人偶经过彻底修复,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勾勒出欧洲民间舞蹈风貌。玩偶现陈列于题为“欢庆时光”(《Czasświętowania》)的永久展览部分,展示着民间音乐和舞蹈与现代欧洲艺术及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文翻译 张婷婷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