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叶穿着乡村服装的,不仅有农民阶层,还包括在城市里打工的家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来自乡下)。社会、思想和艺术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人们终将到民族风格当中寻找波兰民族时尚的表达方式。
在大规模宣扬民族服装行动的影响下,1905年,《女性世界》杂志(“ŚwiatKobiecy”)举办了第一届波兰女性服装大赛。在26份参赛设计中,阿涅拉·加乌莉科夫斯卡(AnielaGawlikowska)和卡罗琳娜·别尔妮科夫斯卡(KarolinaBierkowska)的作品脱颖而出。大赛作品不仅见诸杂志报道,还被收入当时的工业与农业博物馆(今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进行公开展览。此次大赛对民族时尚这一理念起到了普及作用,却未能打造出时尚流行女装的持久风格。
带有波兰国家英雄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Tadeusz Kościuszko)图像的腰带扣 日维茨城镇(Żywiec)及周边地区男式民族服装
19世纪下半叶 摄影:Łukasz Zandecki
在战后新政治战略的影响下,服装再度被赋予阶级标识的功能,然而这一次它所要代表的是民众的兴趣和其辉煌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人民波兰时期,孕育了民族服装的“传统现实”将会受到特别的认可和保护。农村受到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民族服装被用作舞台演出之用,出现在集会、游行等政治活动以及业余团体的演出当中。中央对文化的控制,使民族服装的需求大大增加,尤以20世纪50年代为最。当时的问题在于,民族服装的穿着是否与传统既定规范相符,其中既包括民族服装的历史形式,也包括那些得以流传至今、在某些地区仍然可见的类型。
文献记录并不总是能够再现服装的规范形式,于是人们在实践中开始借助于图片材料,并力图在博物馆馆藏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所需的服装形式。其中,玛丽亚·埃普斯泰恩·弗拉兹沃夫斯卡受文化艺术部委托为业余工坊绘制的大型版画图解,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例证之一。
各种民间组织、机构和团体开始按照二流美工和舞美的设计预定服装。由于对其他地区风格多样的着装缺乏了解,人们开始在短时间内以低廉的价格批量定制克拉科夫地区民族服装。
1948年,经文化艺术部决定,波兰国家民族歌舞团“马佐夫舍”(Mazowsze)成立。艺术团服装设计由战前华沙女演员米拉·杰明斯卡·瑟盖滕斯卡负责。在艺术团成立的最初几年里,演出服装均来自乡间。艺术团总是先进行特殊动员,继而对村民的节日服装进行收购。村民们也十分乐得卖掉那些过时的衣服。由于担心资源匮竭,民族艺术工业中心专门成立了样品工作室,用于收藏原汁原味的服装和布料。同时出现了供生产者使用的样板。1950年,奥特沃茨克市(Otwock)希鲁德博鲁夫区举办了专门针对美术学院女毕业生和舞蹈中学教师的服装制作大赛。
50年代早期,由于艺术监督,对民族服装进行“不适宜的改造”的做法遭到强烈的批评。直到二十年后,民族学家们针对设计师们“创新做法”的批评声音还时有出现。反对将不同地区的装饰主题和布料印制风格运用到实用时尚设计当中,正是维护民族服装样式纯粹性、确保人们拥有对于民族服装正确认识的特殊体现确保人们拥有对于民族服装正确认识的特殊体现。
中文翻译张婷婷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