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宗教节日和游行如:周日、丰收节、羊春驱逐、花节、葡萄酒节等,以及家庭庆祝活动:婚礼、洗礼、葬礼等,都需要根据年龄及婚姻状况穿戴恰当的服饰。服饰在此时更加完美的烘托了聚会隆重和欢乐的气氛。
丰富多样的欧洲民族服饰,主要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发源于西欧中产阶级穿着打扮的西欧服饰,以及从原始服饰中发展出来的中东欧服饰。其分割线穿过中欧地区,蜿蜒由北向南,被视为欧洲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两大分类之外,在本地文化的背景影响之下,还存在着独立发展出来的,具有丰富地方特色的服饰,比如:传统条纹土布制成的波兰中部服饰和独树一格的匈牙利民族服饰。
东部的节日盛装特色是:丰富的几何、花草图案(其图案被认为具有魔力)。这些装饰原先主要用于辟邪,服装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保护人身避免受到外界,如疾病、邪眼、恶魔恶鬼、巫婆等邪恶势力的侵袭。民间饰品起先也是作为护身符在使用。
特定的颜色也有特定的祛邪用意,特别是欧洲许多国家喜爱的红色,比如在马其顿的民间传统中,红色代表成熟、爱情和火焰。因此,带有红颜色的服装是年轻已婚女性的特有服饰。按照习俗,婚礼后从教堂回家的新娘,要用红色头巾盖住头部。年老的女性代表性服饰颜色为酒红色;而寡居的妇女则为了表示哀悼,常会围着紫红色的围裙和白色头巾。在斯拉夫民族早期文化中,白色就是代表哀悼和死亡。因此,服装的色彩选择取决于每种颜色的特有属性,服饰中丰富多样的色彩赋予了服饰本身神秘的色彩。
新嫁娘的嫁妆通常都会有专门装节日服饰的木箱,里面有配合各种节庆场合的裙子、围裙、夹克、紧身胸衣、衬衣等,并配有相应的饰品、帽子、手帕等。
“人靠衣装,马靠鞍”–服饰不仅见证主人的财产状况,也描述其婚姻状况,比如根据头饰可以区别未婚或已婚男女。服饰的一些特征,还能代表人的社会地位及职位。此外,服饰也是区分特定教区、不同区域或社区等的标志。
如日维茨地区的民族服装带有巴洛克时代宫廷服的特色:男装是经过改造的长袍和披风,并保留传统的四角帽和腰带;女装最抢眼的是绣花的薄纱围裙、头巾、披肩。
切申民族服饰不仅源自城市中产阶级,也借鉴了切申附近的富裕农户的着装。这个地区女性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是自16世纪以来,由切申的金匠们所制造的镀金花丝首饰。
克拉科夫民族服饰是唯一一种由农民传统服饰演变而来,并被升格为国家级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在历史上源于哥斯起义:许多克拉科夫附近的农民参与了此次起义,领导人塔德乌什·哥斯也时常穿着克拉科夫地区的民族服装,因此克拉科夫地区的民族服饰开始在整个波兰社会中广泛流行了起来。其服饰的某些部分,被十九世纪国家起义军装所借鉴;克拉科夫民族女性服饰,甚至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青年波兰”派知识分子当成一种时尚。现如今也成为全球居住在海外的波兰人标志性的服饰。
塔特拉山服饰的花纹装饰一直从简单向复杂形式转变,如今该服饰特点是:因地处山地,男装常使用厚实的、不经染色的缩绒羊毛做成外套、锥形裤等。裤子上通常会绣有“parzenice”(帕热尼采彩色绣花),且每个地区的帕热尼采绣花图案都有所不同。鞋子是由一片皮子做成的“kierpce”(凯尔普采鞋子)。此外皮带上通常会带有突出的皮革压花。
松奇拉克服饰,是小波兰和卢布林地区的传统民族服饰,特点是:棕色的长袍、皮带和四角帽。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传统服饰之一。相传男装的原型来自瑞典军服:十七世纪,波兰和瑞典交战,波兰赢得了战役,当时国王约翰卡齐米把缴获的瑞典军服赐与松奇拉克人穿,此后松奇拉克人便将军服的元素加入传统服饰中。而女装的特点则是帽子被头巾所代替。
居住松奇地区拉赫少数民族(Lachy Sądeckie)男式服装
带有非常丰富的绣花(特别是沿着短袍、裤子边缘的绣花) 20世纪初
沃维奇服饰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华沙大公国”时代,是马佐夫舍地区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的条纹布料色彩以及刺绣技术、图案的明显变化。
根据的习俗,未婚女孩披着长发或是大辫子,头上通常带着手工编制的花环:花环是她们婚姻状况的标志。根据民间信仰,花环会为带着它的人创造辟邪的保护圈;而已婚妇女则剪短发,并且戴着蘑菇帽。在婚礼上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到这个差异:婚礼主要的仪式叫做“rozpleciny”,就是正式地最后一次解开新娘子的辫子,剪短其头发,并戴上蘑菇帽,这时已婚妇女们才正式接纳新娘成为她们其中一份子。但通常未婚但被人诱惑,告别处子的女孩,也要剪发并带上帽子。人们通常会用彩带、各类装饰、花环等装饰在昂贵蘑菇帽上,以表示戴帽子人家境的富足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珠宝和饰品是男女服饰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同的国家、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不光用于装饰,也是荣誉的证明,还经常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根据民间信仰,有光泽的物体能防御名为“邪眼”的法术,认为其所反射的光会刺瞎施法人的眼睛。而金属具有独特的光泽,从而能为佩戴金属装饰的人起到保护的作用。项链、吊坠、胸针、腰带、手镯、戒指、耳环、纽扣等,这些都能起到辟邪的作用。此外,佩戴饰品也象征着对健康、财富和好运的祈求。因此把经过加工、抛光的一块金属或珊瑚、琥珀等,挂在身体上的重要部位,可使其成为帮助人们对抗恶灵的重要工具:皮带是一种很重要的魔法圈,保护胸部和腹部;手镯、戒指、耳环以及挂在衣服领口、脖子上的吊坠、十字架、胸针等,也起同样的作用。
天然珊瑚做的项链 带有镀银黄铜做的小十字架 克拉科夫 19/20世纪
服装的领口袖口等开口处,通常会有闪亮的金属线制作的绣花缝边,这也同样具有辟邪作用,比如:衣领、袖口、围腰边上的几何图案的花边,后来花卉图案也被认为有这样的作用,因为鲜花本身具有祛邪避凶、带来好运的寓意。
特别是在波罗的海国家,不同宽度的、带有各类图案的彩带,自古以来都用于男女服装装饰。同样,手套和袜子(在巴尔干国家)也常被赋予丰富的色彩和图案,这些图案和色彩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人们会给初生婴儿佩戴带有红色星星、三角形花纹和粉红色的彩带:星星意寓祖先的庇护,而三角形代表神仙的加持。新娘必需亲手编织彩带,并在搬进新郎家里的那一天送给新郎的所有亲戚,以赢得丈夫的家庭成员的青睐。自古以来,人们相信每个物体都有相应的神明庇佑,如:面包炉、烟囱、房子的大门槛、井等,通过给它们系上彩带来祈求神明带来好兆头,比如用彩带捆麦秆,以祈求丰收。菱形图案通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蛇的图案则代表重生、活力和健康;十字架图案最早代表的是火,后来被用于基督教信仰符号;“卍”字也是火、光明和温暖的象征。
现在在欧洲部分地区,每当宗教节日、地区节日和国家法定节日的时候,个人、社会组织和民间音乐队依然会穿着民族服装。就像波兰波德海勒(Podhale)、卡舒比(Kaszuby)等地区的民俗服饰的复兴:不管当地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在参加各种仪式、婚礼,过国家法定节日和宗教节日或者星期天的时候都会穿戴民俗服饰。人们对民族根源、传统社会纽带的依恋以及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都使得弘扬传统服饰文化这样好似与现今整合化、统一化和全球化的过程背道而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的人们所推崇。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